第一千九百三十二章碧波荡漾
我和曹植刚刚打完了大战,我们开始主持魏国的考试。
魏国读书人的考试,并不是很严格,因为魏国采取的是九品中正制度,这种制度主要是按照所谓的清望选官,所谓上品无寒门,下品是世族。
这让权贵们和那些魏国有权力的人,感到很高兴。
这些政策,主要符合了那些世家大族的利益。那些有权力的人,不用自己动手,就有人主动去拍他们马屁,将他们给伺候舒坦了。
这些政策比东汉的举察制还扯淡,但是人们总以为九品中正制是不错的。
不过,在魏国还是有考试的,这种考试主要是取一些书吏。
这些书吏掌不了大权,这些傻子像一头驴一样干活,他们只能攫取最小的那点利益。
我和曹植监考着这些书生,对于他们来说,蚊子腿再小也是肉,他们可以靠着这些东西获得一份经济收入,他们可以有吃有喝。
虽然这些人见到我们,都在尴尬的笑着。
虽然,我们不太理睬他们,可是这些人看我们的目光都十分温柔。
只要,我们录取了这些人,他们这些人当然会对我们很好。
这些人如果不被录取,就只能回去继续耕读传家了。
所谓耕读传家,就是种田,扒粪。
那些四书五经,一部注经就有百万字之多,所以那些人根本不喜欢看这些东西。
只有极少数人,他们才会看得下去,这些东西有些枯燥。
那些书生如果被我们接受了,他们就可以当官的。虽然这个官不大,但是有钱,有肉,有女人,做官总比不做官后。
这个时候,考场的监考还比不过那个写评语的上级官吏。
当然,一切都会有所改变。
我们忙完了考试,就去进行寻找美食之旅了。
我们烤了乳猪,在这些乳猪里,我们抹上了食用油,和蜂蜜。
曹植将那个乳猪翻过来覆过去的烤,在这个时候,他们将这个乳猪烤得十分美味。
那乳猪爽滑可口,让我们感到十分惬意。
在我们这些人,烤着这个乳猪,吃着乳猪的时候,曹丕和曹睿说:“你看那个曹植如果不掌握权力,那么他们就只能为我们所用,如果他们掌握了权力,那么他们就不合适这个结局了。其实,人生合适有选择的,如果你盯着一个东西,走不出来,那么你就会很悲惨。”
曹睿说:“我一定会记住的,以后我一定会注意不为物欲所动。”
我和曹植选用的那些官员是书吏,都被那个曹植和曹睿使用了。
曹睿特别讨厌那些空谈的玄学人才,比如那个何晏,以及夏侯玄,都不被他喜欢,
九品中正制又称九品官人法,是官吏选拔制度。220年,曹丕用吏部尚书陈群建议,立九品官人之法。它的主要内容是,在各州郡选择贤有识见、有名望,善识别人才的官员任“中正”,查访评定州郡人士,将他们分成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九等,作为吏部授官的依据。
这种选官制度,实际是两汉察举制度的一种延续和发展,或者说是察举制的另一种表现形式。这种新的选官制度是由魏文帝曹丕时的吏部尚书陈群创议的。
两汉时期的察举制,到了东汉末年,已为门阀世族所操纵和利用,他们左右了当时的乡闾舆论,使察举滋生了种种腐败的现象,与要求参与政治的中小地主及其知识分子产生了尖锐的矛盾,在如何选官的问题上斗争激烈。
曹操死后,曹丕在采纳陈群的创议后,于是九品中正制成了魏晋南北朝时期主要的选官制度。但当时察举尚未完全废除。九品中正制就是在这种背景形势下产生的。
九品中正制从内容上说主要有三条。
一、设置中正:这是九品中正制的关键环节。所谓中正,就是掌管对某一地区人物进行品评的负责人,也就是中正官。中正官又有大小之分,州设大中正官,掌管州中数郡人物之品评,各郡则另设小中正官。中正官最初由各郡长官推举产生,晋以后,改由朝廷三公中的司徒选授。其中郡的小中正官可由州中的大中正官推举,但仍需经司徒任命。在一般情况下,州郡的大小中正官是由司徒举荐的现任中央官员兼任,有时,司徒或吏部尚书还直接兼任州的大中正官。直接控制,避免他人对中正事务的干扰。大小中正官还都有名为“访问”的属员。
品第人物:这是中正官的主要职责。中正官负责品评和他同籍的士人,包括本州和散居其他各郡的士人。
品评主要有三个内容:1、家世:即家庭出身和背景。指父祖辈的资历仕宦情况和爵位高低等。这些材料被称为簿世或簿阀,是中正官必须详细掌握的。2、行状:即个人品行才能的总评,相当于现在的品德评语。当时的总评一般都很简括,如“天材英博、亮拔不群”、“德优能少”等。3、定品:即确定品级。定品原则上依据的是行状,家世只作参考。但晋以后完全以家世来定品级。出身寒门者行状评语再高也只能定在下品;出身豪门者行状不佳亦能位列上品。于是就行成了当时“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局面。
本州、郡、县散处在各地的士人,综合德才、门第定出“品”和“状”,供吏部选官参考。所谓“品”,就是综合士人德才、门第(家世官位高低)所评定的等级,共分为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九品,但类别却只有上品、中品和下品(二品至三品为上品;一品为虚设,无人能达到;四品至五品为中品;六至九品为下品)三类。在德才与门第中,定品时一般依据后者,叫“计资定品”。所谓“状”,乃是中正官对士人德才的评语,一般只有一两句话,如“天才英博,亮拔不群”、“德优能少”等,这是对东汉后期名士品评人物的制度化。
(https://www.24kxs.net/book/1755/1755047/465499770.html)
1秒记住24K小说网:www.24kxs.net。手机版阅读网址:m.24kxs.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