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K小说网 > 穿越1630之崛起南美全文免费阅读小说 > 第四百二十五章 逐渐复苏的经济(二)

第四百二十五章 逐渐复苏的经济(二)


  1648年3月5日,中雨。

  镇海造船厂的旧船坞内,刺耳的机床锯木声此起彼伏地响起,船坞两边的加工车间内,几十台木工机床一字排开,不断地将上头运过来的船材加工成各种尺寸的标准件。加工完的标准件再通过马拉货车拉到船坞内,由造船工人们进行装配。

  此时船台上一字排开了五条大船,六百多名工人正在进行着紧张的奋战。他们在去年12月份时与大鱼河厂分享了奥斯曼帝国订购的十艘笛型船订单,每家厂五艘。镇海厂造的这五艘船再有一两个月水差不多就可以下水了,到时候还将进行一番海试——从镇海港往布兰卡港运输一批物资。海试完毕没有问题后,这几艘船就将等到下半年七八月份,和海军护航船队一起出发前往地中海,去的时候还能顺便多拉点东西。

  五艘笛型船的订单,让镇海厂从半停工的窘境一下子又进入了满负荷运转的状态之中。拿了足足半年基本工资的工人们焕发出了前所未有的热情,他们也不用工头、组长、班长、车间主任什么的强调劳动纪律了,一个个干得极其认真,没有丝毫偷懒的地方,而且手下的活也非常精细,这有力保障了这批船的质量。

  他们实在是被没有订单的日子折磨怕了!自从造完几艘海军的补给船后,东岸共和国的三大造船企业就集体陷入了大萧条之中。国内人力紧张、很多水手被征调到了海军补给船上服役,因此南海运输公司也调整了投资计划——事实上交通部也没钱往下拨——从1646年10月起除了下了三艘笛型运输船的订单外,便再无任何新船建造计划。

  南海运输公司没订单,海军也没有任何新舰计划。除了在46年下了一批补给船、医疗船什么的订单外,整个47年都没有新造任何一条船。按理说东岸正处于与西班牙战争期间,海军应当加大造船力度的,但无奈国内人力紧缺,有经验的水手更是紧缺,再加上一些财政方面的现实困难,因此海军在47年竟然也无任何新舰计划,所培养或招募到的一些水手都紧急补充了海战战损,因此即便新造了战舰出来,也无足够的水手去驾驭,那还不如不造呢!

  三大船厂在默默完成了手头的订单后,将南海运输公司的三条船一分,便再无任何事情可做了。其间也许还接了一点船舶修理、蒸汽化改造之类的小活,但改变不了大势。到了47年2月底、3月初,完成了手头订单的三大船厂已经陷入到了彻底停工的状态!

  其中,现代特种船舶厂的日子可能还好过一些。因为他们手头的捕鲸船、挖泥船、灯塔船、鱿钓船、移民专用船等都是专业性较强的船只,建造周期长、利润率高,因此短时间内还能撑一撑。而且他们的厂长韦华也比较有本事,竟然利用自己的关系从巴西抢来了两条风帆动力捕鲸船的订单,这让其他两家厂的管理层几乎瞪爆了眼珠子。

  现代厂的日子还能混一混,但镇海厂、大鱼河厂的厂区内可就门可罗雀了。所有工人都垂头丧气,因为大家明白,没有订单就只能领基本工资:每个月五元——这还是在政务院上调了国有企业最低工资标准后的收入呢,以前更是只有可怜巴巴的四元钱——在这个因为战争而货币超发、物价飞涨的年代,五元钱能干毛?

  两家船厂的管理层也比较着急,厂里花十多年时间逐渐培养出来的大批产业工人每个月的收入直线下降,日子过得紧巴巴的,搞得他们连在厂里大声说话的底气都有些不足。他们一边前往巴西,上门推销自己的船只,一边要么组织工人植树造林(都是栎树之类的船材)、要么组织工人们去修修码头和公路,多多少少让大伙赚一些辛苦钱补贴家用。

  只是花费大代价培养出来的工人却去修路植树,这总让人心里不是滋味。而且这些大船厂陷入了萧条之中,给他们做配套的小厂更是经受了灭顶之灾。由国家投资的锚链厂、机器帆布厂、木材烘干厂还好说,毕竟他们家大业大,而且他们锚链、帆布、木材之类的产品也不光光是造船上面要用到,其他一些行业也会不时使用这些玩意儿,因此这两家厂虽然也开工不足,但还能勉强支撑下去。

  不过那些私人投资的制桶作坊、制绳作坊、皮革作坊、铁匠作坊甚至一些船只内设装潢作坊就很困难了,他们完全没有任何收入来源。员工收入大减,企业主陷入巨额亏损之中,他们这些小企业在整条造船产业链中资金实力最差、抗风险能力最弱,因此很多作坊在大萧条之中都引入了新的投资者或者干脆就是换了主人。原本的作坊式企业也在这场危机之中进行了兼并重组,企业数量减少、规模扩大,成本也降低了不少。不过在没有新增订单的日子里,他们也只有依靠交通部下发的一些微薄的补贴苦熬日子罢了,真要实现全行业的复苏,还是需要三大船厂自己先接到生产任务再说。

  就这样苦熬了整整一年后,47年下半年,从欧洲返回的贸易船队带来了一个振奋人心的消息:奥斯曼帝国政府订购了十艘600吨级的笛型运输船,每条船合同造价4万元!这个消息如同一针强心剂注入了每一个造船工人的心里,大家立刻扔掉手头的修路植树工作,然后兴高采烈地返回了厂里,准备开工建造新船。

  东方不亮西方亮,就该这样嘛!国内因为水手数量严重匮乏以及财政困难而停造了新船(现代厂的移民船还在继续建造),那么给外国人造船就成了大伙的唯一出路了!这笔大单子,来的真是时候!

  木材烘干厂内的烟囱里冒出了久违的浓烟,大批从新华夏运来的大叶紫檀、红檀木被送进了窑内进行烘干;机器帆布厂也开始吭哧吭哧地编制细密厚实的帆布,织出来的帆布极为沉重、且帆面上用染色布织了一些奥斯曼人指定的图案;锚链厂内此时更是叮当作响,五大三粗的工人们正就着通红的铁水铸造锚链。至于那些小配套厂的企业主们,更是一跃而起,将回家帮家人务农或打零工的工人们又喊了回来,通知大伙立刻开工,准备给镇海厂和大鱼河厂做配套设备。

  镇海厂内,已经整合为七个船台的老船坞内立刻人满为患,大伙摩拳擦掌,誓要保质保量地完成这几艘船!笛型运输船是东岸共和国的经典远洋货船,大伙这些年来也造了几十条了,经验异常丰富,可以说闭着眼睛都能整出来。

  此番七大船台上五个都铺设起了龙骨(另外两个船台给其他船做修理或者蒸汽化技改),木材加工车间内机器轰鸣,因为切割的都是新华夏运来的硬木,因此一下午便废了很多高碳钢的刀头,但大家毫不在乎,因为没什么比在厂区里听着机器轰鸣声更令人感到安心的事情了——这意味着大家的收入开始大幅度上涨。

  这五艘船造完后,还有五艘奥斯曼帝国民间运输商人的订单,这都是那些专跑黑海运输的商人们订造的船只,他们实在受够了以前那种技术落后、运量小且又极其不安全的伊萨克船只了。他们现在需要一些高效安全的大船,如果东岸人建造的这五艘船只能够让他们满意的话,那么很可能接下来还将有第二批、第三批的订单,这对于华夏东岸共和国的造船业来说,无疑是极为重要的,因为他们现在的内需严重不足。

  不过无论如何,来自海外的大订单终于将因为战争因素而陷入泥潭中的东岸造船业重获生机,他们维持住了这几家船厂的技术队伍和一千多名熟练的产业工人,这对于有志进行工业化的东岸人来说才是最重要的。

  镇海造船厂、大鱼河海军造船厂在经历了一年时间可怕的大萧条后走上了复苏的道路,而这其实也是华夏东岸共和国一些外向型产业的缩影。在经历了生产规模高速扩张的阶段后,突如其来的战争以及国外市场的风吹草动都使得他们陷入了困境之中,比如纺织业就一直开工不足、皮具产业的需求也在不断下降,总而言之,东岸的外向型产业现在是到了调整生产结构、优化产品质量的时候了。

  接下来随着欧洲战事的逐渐平息,英格兰、葡萄牙、荷兰、瑞典、德意志地区的工农业生产秩序也将得以恢复,并进入高速发展期。到了那时候,盛行重商主义的欧陆国家中随便什么关税壁垒、贸易摩擦、行业保护都将使得东岸产品的销售变得困难重重,到时候如何调整工业生产结构并与欧洲人持续展开竞争,以让东岸的工业化不胎死腹中,其实是非常考验执政者智慧的事情。

  产业逐渐复苏,而更深远的危机却也接踵而至!(未完待续。)


  (https://www.24kxs.net/book/1873/1873508/76007746.html)


1秒记住24K小说网:www.24kxs.net。手机版阅读网址:m.24kxs.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