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4章 解放雅安城
由于人员的遮挡,兵卒并没有看清整个情况。只看到有人杀了士兵。士兵们守城门神经本来就处于高度紧张。一件起乱子。认为有仁义军混在里面。于是拔刀就砍。
袁开泰站在士兵面前。一见刀要砍来,一时魂魄都吓了出来。
斜刺里飞出一腿,踹在士兵腰间,将其一脚端飞。
正是袁开泰请的护卫伙计。今天和袁开泰一起出去的是他信得过的伙计们。
见有人打士兵,又有两名士兵扑向袁开泰和伙计。
那伙计身手也了得,见扑得猛,手中吃饭的碗出去,击在对方面门上,趁对手捂脸之际,一把抢过了刀。
另一士兵挥刀砍向袁开泰,幸被身旁的伙计及时推开,刀锋划破了他的皮肤,要不是这一推,他命休矣。
已抢过刀的伙计对着那士兵就是一刀,结果了那士真的性命。
伙计道:"东家,没法,只有拚了。"
守城门的士兵十几个人扑了过来,城楼上也有士兵冲下来,就在袁开泰想转身向城外逃跑之际,人群里突然冲出一伙人,有的攻向城门,有的攻向城楼。
这只队伍是渗透进来的侦察队,只有十来人,加上仁义社原来潜伏的人员,有几十人。
这几十人力量太小,起不了什么事,近来城里被围,他们逐渐在群众中发展力量,己形成一股地下力量。
但相比敌人的力量,这股力量还是太弱,只能在仁义军攻城时予以配合。
每天,他们都利用排队出城的时机在城门附近侦察,并在群众中进行鼓动宣传,
此时情况危机,为阻止清兵滥杀无辜,潜伏队员冲了上去。
后面不停有人鼓动,"这种猪狗不如的日子不过了,随仁义军夺下城门,迎接仁义军进城。
“糖糖,二娃,狼狗走给我一起上。”
大家直扑上城墙。本来清军是能弹压下去的,但他们第一时间犹豫了一下,没有及时使用洋枪。
侦察队拔出隐藏的手枪,向城墙上冲去,民众跟随而上
这些清军不是外地来的新军,而都是本地的人组成的团勇或地方部队。见那么多人源源不断冲上来,他们也不敢开枪了。
面对的是自己的乡亲怎么下得去手,再说,城多半守不住,如果真开了枪,城破后秋后算帐,那自己才真的倒霉。
也有脑袋搭铁想反击的,但很快被队友按住。
这段时间的思想渗透己让清军失去了斗志。
城墙上有士兵放下了武器。就向有传染一样,放下武器的越来越多。
城墙城门被拿下。有仁义社的人在城墙上高声对大伙说。“大家不要急。一会儿仁义军进城。稳定局势以后就给大家发粮。”
大家一阵欢呼,他们信得过任义社。
他们也没去攻击县前街的府衙和县衙,而是发动百姓搬出家里的桌椅等东西全扔在街上行成障碍物,以延缓清军的反攻。
只要死死守住城门等仁义一进城,一切就将结束。
在小山子守卫的仁义军把这一切看得一清二楚,他们立即驰援,很快就进了城。一进城就上城墙沿城墙向两边扩展,巩固城门的防守,清军早没了士气,纷纷投降。
驻张家山的仁义军也进城了,他的到来,标志着雅州城城门已破,进城的仁义军越来越多,可清兵连一次反击都没有。不一会从西大街走来一群打着白旗的人,表示要投降。
于是,仁义社派出代表谈判,到下午时分终于放下武器,全体守军投降,出城接受改编。
第一次,一个府城被仁义军拿下。
罗方舟激动万分,和红宜及有关干部进城,城里的人第一次看到仁义社的女干部。
她是那么好看,那么自信。引来阵阵掌声。
罗方舟被追捕两年,没想到用这样的方式来到雅安城。他立即带领部队去接收各部门并布防。
红宜对群众宣布,立即安排粮食进城,以街道为单位,准备发粮,先每户一斗应急,然后再商量下一步的分粮工作。
另外请大家推每个街道比较公正的人物,开会商量下一步雅安恢复商业的事宜。
说完,请大家帮助清理街道上的障碍物。人多力量大,不一会就恢复了街道。
红宜来到府衙,与投降的官员和差役相见。
他们早听说过红宜的大名,也听说过她如何漂亮,现在终于见到了真人。
红宜说道:"各位先生,今天仁义社进入了雅安城,希望大家为雅安的安定做出贡献。
以前,你们是有罪的,你们从百姓手中刮走的钱粮肯定是带不走的。他们要返还给百姓们。
但你们即然主动投降了,生命是有保障,如果你们能戴罪立功,人民也会记得你们做出的成绩。我想,他们会欢迎你们能回到人民的怀报。"
这些官场老油条本就忐忑不安,这是听到如此说,那有不懂,只要做出成绩就不是敌人了,就成为了他们中的一员。
心里一下放心大半,但有些的确做过不少坏事的,这时就想着立功,以保证自己和家里人的安全。
于是,出现了有的愿去荥经当说客,有的愿去芦山,有的愿去名山当说客。
要是能说降成功是最好的结局,如果不能说服投降,只好尽快釆取武力强攻了。
之所以一直采用温和的处理方式,一是攻坚战自己这方伤亡不会小,二是城里无辜百姓不可避免有伤亡。
但现在不尽快扫除这些卡在交通要道上的县城,仁义军的补给就会有困难,没有真的连成一片。
而且,随着秋收的临近,如果不尽快解放这些县城,就会占用大量的青壮劳力,不利于农业生产。
先集中力量拿下荥经,再拿下芦山,名山以后看情况再说。
第二天,留下三百来人守雅州城,其它部队和民兵在罗方舟的带领下出发去荥经。
这次还把雅州城上的几门炮也带上了
雅州的恢复就交给了红宜。红宜做过农村土地改革,对县城的改革工作一时不知如何下手。
她好想丈夫在身边,他一定有办法。
可现在山高水远,只有靠她自己,靠她的同事战友们,靠当地的人民群众。
她将现在遇到的情况,详细写了一封信,叫通信员紧急送往苏稽。
苏稽原来的情况与这里有些相似,当时夏平是怎么做的呢?红宜陷入了深深的思考。.
(https://www.24kxs.net/book/2127/2127424/109700778.html)
1秒记住24K小说网:www.24kxs.net。手机版阅读网址:m.24kxs.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