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K小说网 > 我妻薄情最新章节 > 第442章 复盘中

第442章 复盘中


无独有偶,  赴宴回家喝口茶,就开始复盘的人家有很多。

        杏花胡同,赵侍郎家。

        赵太太一回家,  听说丈夫在和清客品鉴古董,便吩咐丫鬟:“叫他来。”

        丫鬟立即去书房喊人,赵侍郎一听,  新到手的古镇纸也不看了,  还没欣赏的书法作品也不鉴定了,扶正网巾,掸掸衣袍,迅速去往正院。

        “老爷来了。”赵太太清清瘦瘦的一个人,  说话也慢条斯理的,  但赵侍郎丝毫没有架子,温言道:“烈日炎炎,  夫人辛苦了。”

        赵太太颔首:“今日过去,  听见了些有趣的事儿,说来给老爷听听。”

        赵侍郎神色一肃,  洗耳恭听。

        他这位夫人,才学平平,  样貌平平,  看着疏无特色,  但他却丝毫不敢怠慢。从一介书生到进士,  再到吏部侍郎,  她陪伴了他整个仕途,  也做出莫大贡献。

        昔年,多亏她当机立断,果断在河堤案中投靠还是按察使的杨首辅,  赵家才有今天。

        她的每句话,赵侍郎都极为看重。

        而今天,赵太太说了荔枝的事,道:“张氏话语不乏试探,兴许,南边出了什么事。”

        赵侍郎立即道:“我明天寻人打听打听。”

        “辛尚书家急着说亲。”赵太太沉吟,“我记得,他家的孙子才十七,拖两年也无妨,可听今天的口气,好似这几个月就想定下似的。”

        赵侍郎问:“辛太太身子不好,莫非……”

        “那是孙子,不是儿子。”赵太太眸光闪烁,“或许,是辛老太太快不行了。”

        赵侍郎沉吟:“辛公不在内阁,纵然丁忧也无大碍。”

        赵太太缓缓道:“蔡义。”

        赵侍郎马上懂了,拈须道:“不错,辛公若退了,是老蔡的机会。元辅一直想让他入阁。”

        他立即道,“我寻机和蔡子义说一声。”

        杨党的核心团体有四人,杨首辅领头,匡尚书其次,紧跟着就是蔡义和他,但他半路投效,肯定没这么快入阁,不如卖个人情给蔡家。

        蔡义行事方正,比匡尚书更值得来往。

        “我记得,蔡家有个孙女差不多也快及笄了。”赵太太喝口茶,暗示道,“两家若能结为亲家,不失为一桩美事。”

        赵侍郎颔首:“夫人所言极是。”

        赵太太点点头,陷入沉思。

        赵侍郎不由奇怪:“可还有事?”

        “我在想宁远夫人。”赵太太轻声道,“她是晏子真的女儿?”

        赵侍郎:“不错。”

        “晏家是不是还有个女儿待字闺中?”赵太太的视线投向了偏院,“二郎也到说亲的年纪了。”

        “说晏家姑娘?”赵侍郎思索,“倒也无不可,就怕人家嫌弃二郎是庶出。”

        赵太太沉默了一瞬,才道:“大郎没了,他以后继承家业,也没区别。”

        赵侍郎道:“总要相看过。”

        “这是自然。”赵太太微微阖眼,“我累了。”

        “你好生歇息。”赵侍郎起身,“我去趟蔡家,晚上不回来扰你了。”

        赵太太淡淡道:“嗯?”

        赵侍郎心头一紧。他今年四十多岁,已经到了心有余而力不足的年纪,昨天刚在爱妾那里歇过,腰乏得很。

        但妻子劳苦功高,又不能怠慢。

        “我这不是怕吵着你么。”他神色自若,“我知道你爱清净。”

        赵太太:“晚上你可以去书房睡。”

        她喜欢清静没错,丈夫一来,整个院子都吵吵嚷嚷的,反而叫她头疼,但喜欢清净归清净,当值是当值。

        老夫老妻了,该交的睡还是得交。

        赵侍郎眼见逃不过去,只好假作镇定地应下。

        甫一出门,就打发长随:“去仁爱堂买一壶药酒来。”

        小厮嘿嘿笑:“老爷,还是虎鞭?”

        赵侍郎眼睛一瞪,抬脚就是踹,小厮夸张地摔了一个趔趄,然后麻溜地跑了。

        仁爱堂的虎鞭酒是秘方,一年到头也没几瓮,买不到可就要吃挂落了。

        -

        王家。

        王太太回家就躺下了,她是北方人,有点晕船,时间短还好,时间一长就晕,丫鬟立在后头,纤细的手指不轻不重地按摩头部的穴道。

        冰鉴吹出丝丝凉风,伴随着冰镇瓜果的清香,终于让她缓了过来。

        王尚书就是这时进来的。

        “今儿怎么样?”他问老妻。

        王太太疲惫道:“上午打牌吵得我头疼,倒是下午的戏不错。”

        “你闷了大半年,也该出去走动走动。”王尚书感慨,“甭管人家怎么说,咱们日子还得过。”

        他去岁下半年装病,全家都停了交际,老妻也闷在家中大半年,夏天热,屋里待不住,去湖边走走也是消遣。

        王太太道:“别的我也不说了,把惠娘的亲事定下再说。”

        王尚书问:“可有人选了?”

        “辛家在给孙辈说亲。”王太太道,“有点急了。”

        王尚书沉吟:“惠娘毕竟是小辈里最大的,还是要好好挑,不能急。”

        王太太叹口气:“可不是,辛家虽然门当户对,两个孙子却在老家长大,怎么放得下心。”

        “老辛这个人就是太在乎风评。”王尚书呵呵,“自家孙子不带,带兄弟的,知道的知道他重情义,不知道的肯定骂他拎不清楚。”

        王太太已经疲了:“第四代了,咱们也不能事事操心,之后就让老大媳妇自己去打听吧。”

        王尚书没接话,他知道,老妻说是这么说,可必定要过问一二。

        趁他还在,趁他还有用处,替子孙们寻个踏实的后路。

        -

        许家。

        许太太在回家路上,就派仆妇去打听了荔枝的事,等回到家,马上叫来许大:“你爹今日当值,你去书房等他,让他一回就来见我。”

        许大爷忙应下,困惑道:“母亲,出了什么事?”

        “张家怕不是想对付你爹。”许太太咂摸着张太太的表情,“荔枝又不是咱们自己买的,活像是我们劫了贡品……若是牵连到郡王妃就不好了。”

        许意娘是家里最争气的姑娘,嫁的也最好,今后指不定就更进一步。

        许大爷一听,忖度道:“可要冯氏回家一趟?”

        他妻子冯氏就是昌平侯的女儿。

        许太太沉吟少时,摇摇头:“不必大张旗鼓,我看不像真有什么,反应太大,人家当我们心虚。”

        “是。”

        -

        张家。

        张太太回到家中,处理了两件家事,待晚膳时才见着应酬回来的张友。

        夫妻俩的对话极其简单。

        张友:“如何?”

        张太太:“许家不像知情的样子。”

        张友拿起桌上的荔枝:“噢?”

        “我问了以后,许太太瞧了杨太太好一会儿。”张太太分析,“太平常了。”

        张友点点头,心里有了数。

        -

        出门参加一场宴会,人人都有自己的收获。

        低端玩家听了一肚子新鲜事,满足自己的精神需求。

        中端玩家彼此交换信息,互相帮衬,解决了一些困扰和烦恼。

        高端玩家观察出隐藏于水下的暗流,各自应对。

        几颗荔枝,万般心思。

        程丹若渐渐习惯了这种生活,在交通不发达的时代,车马很慢,能直接接收的讯息少之又少,娱乐活动也不多。

        闲着没事,不就爱琢磨人吗?

        她将今天的信息记录在册,分析哪些能派得上用场。

        最直接的肯定是辛家和王家的结亲意向。

        尤其辛家,书香门第,尚书亲孙,三代下来,再薄的家底也攒出了底子,但养在老家,又非嫡长,苏心娘指不定能行。

        至于荔枝……应该只是个别有隐情,但与切身无关的新闻。

        她这么判断着,却拿捏不准。

        于是,更好奇结果了,催着谢玄英去问。

        谢玄英准备找个空闲日,和陶文津打听打听,然则未曾付之行动,谜底被御史揭开了。

        今年为什么没有荔枝呢?

        因为荔枝船在福建水域被烧了。

        谁烧的?盗匪。

        这就很离谱了,荔枝在南边就是普通水果,盗匪劫了卖钱都费事,烧来干啥?

        所以,盗匪烧荔枝船是误伤,真正的原因是——他们打劫了一艘银矿船。

        浙江和福建一带多银矿,是大夏主要的银矿出产地,也是主要的银税征收地。

        众所周知,税一多,老百姓的日子就不好过,别说朝廷的征收极不合理,居然是固定征收数额。

        这矿产丰富的时候,这么做没啥关系,可矿产开采得七七八八,收益少,税却没减,承包的商人日子就难过了。

        商人日子难过,底下的矿工可想而知,苦不堪言!

        早年间,造反的矿工可不少,一个矿几千人,几个矿的矿夫联合起来,分分钟凑出一支造反的军队。

        不过,如今随着川滇银矿的崛起,浙闽的银矿也开采得七七八八,朝廷也多次改变,不再固定征收税额,而是和田税一样调整,大环境略微有所好转。

        因此,造反的队伍不常见了,不过变成强盗的一点没少。

        如今的福建就有一支胆大包天的盗匪,劫了矿船,为逃脱官府追捕,一把火烧掉大片船只,其中就包括预备进京的荔枝船。

        破案了。

        但涟漪不断。

        首先,四月底五月初的事情,现在才爆出来,下头的人瞒了多久可想而知。皇帝自然大为恼怒,盗匪劫别的也就算了,这可是交给朝廷的矿税!

        那是钱啊。

        遂下令问责。

        被牵扯的人很多,首当其冲就是监工的御史——地方御史什么都干,偶尔还要兼职监工的活,然后是知府、知县之类的父母官。

        中央也要追责,户部负责赋税,仓科主事负责漕运,挨骂,户部尚书自然也逃不了。

        许尚书挨了顿臭骂。

        蔡御史上疏,为许尚书辩白——这事儿不能怪许尚书失察,他去年底才刚刚官复原职,而之前根据考成法,还没到年底盘账的时候。

        夏季的税收还没到点儿,户部尚书怎么知道,这矿税是被人劫了,还是晚了?

        又说,福建盗匪猖獗,也不都是父母官的问题。

        按照朝廷律法,闹事的矿工异地流放,浙江的流放到福建,福建的流放到浙江,可两省毗邻,流窜容易,许多矿工都钻入深山落草为寇,转头回了老家。

        因为熟悉地方,时常霸占银矿,与异地流民争执不断,隔三差五斗殴打架,治安隐患极大。

        加上银矿荒废渐多,税收政策却总是滞后,导致本地民众负担极重。很多人卖儿卖女,就为了掏出税前,不少人心一横,也加入了盗匪。

        福建地形复杂,剿匪难度大,早已演变为一大祸患。

        这次劫银,不过是一个明显的结果罢了。

        要改变福建的治安,最好的办法还是禁矿,不挖了。

        皇帝似有意动。最近转码严重,让我们更有动力,更新更快,麻烦你动动小手退出阅读模式。谢谢


  (https://www.24kxs.net/book/2188/2188932/3019081.html)


1秒记住24K小说网:www.24kxs.net。手机版阅读网址:m.24kxs.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