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2章 贪官奸,清官要比贪官更奸!(4k)
从刑部大佬出来后的刘伯温,脸色格外凝重。
在和道同接触过后,他心中越发确定了一件事,那就是道同很有可能是被冤枉的。
这件案情背后必然还有重大的隐情。
可也正是如此,刘伯温才会有现在这个表情。
要知道欧阳伦的妻子安庆公主,可是马皇后最疼爱的小女儿。
刘伯温知道自己这次做事,弄不好,甚至会把马皇后都给得罪了。
而从至正十八年投靠朱元璋开始,这么些年来,马皇后对刘伯温一直是恩重如山。
这天夜里。
刘伯温怀着沉重的心情带着这些日子调查的结果,走进了皇宫。
太和殿。
朱元璋看着刘伯温提交的都察院报告,抬起头看着刘伯温,沉声问道:“你相信这个结论吗?”
“臣不相信。”刘伯温摇了摇头,叹了口气,开口道。“但臣无能,督察院查了半个月了,也查不出疑点,所以不相信也得相信。”
“不急着结案。”朱元璋拿起茶杯盖在那封都察院报告上,开口道。“先说说你为什么不相信。”
“臣的直觉。”刘伯温如实回道。
查不出实际证据,能依靠的也就只有这个了。
刘伯温顿了顿,接着开口道:“前些日子,我去牢里看过广州市舶司的主事道同,道同的眼睛里有光,与我这么些年审理过的贪官污吏完全不同。我从他的口中得到了一个与现在截然不同的故事。”
可只要没有证据。
那么故事,便永远只能是故事。
在场君臣两人心知肚明。
“还有一点,就是臣心中对淮西勋贵们的一些偏见。在臣心中,这些勋贵们无论做出什么事情来,臣都不会感到奇怪。”
这是刘伯温的心里话。
因为这样的事情他见过了太多,太多。
别说大明建国之后了。
当时朱元璋刚打下金陵城不久,总算是成为一方诸侯了(江南三巨头)。
其中一些勋贵们就开始干起欺压百姓的勾当了,其中最为典型的例子就是朱元璋的一个义子朱勇。
朱勇当着一个老父亲的面,强暴他的女儿,遇到老人家的反抗,竟是直接当场将其打死。
最后朱元璋拿自己的义子开头,在金陵城头将其明正典刑,这才将当时那股子邪风给杀住了。要知道朱勇不仅仅是朱元璋的义子,而且这些年跟随朱元璋南征北战,立下战功无数,可就算是这样,该杀还是杀了。
那些勋贵们自认有几个功劳比朱勇大,功劳比朱勇大的又有几个与朱元璋关系有他亲?
可在大明建国后,很显然这股子歪风邪气又冒出来了。
朱元璋在建国后开始一门心思搞发展,因为常年的战争以及故元的胡作非为已经使得华夏大地满目疮痍,白骨累累,民众生活急需改善。朱元璋是从底层上来的,对老百姓的不易是最清楚的,同时他对贪官污吏也是深恶痛绝,他自己以前也经常被官吏欺压,所以再有这种情况绝不姑息。
而淮西集团认为自己劳苦功高,应该多享受享受,也为子孙后代多捞点利益。当然这些所谓的享受与利益,都是建立在剥削平民老百姓的基础上。
其中一些人甚至认为,这天下打下来都是他们的功劳,如今朱元璋坐了那张龙椅就忘了他们,认为朱元璋是对兄弟们不义。
他们对义的理解,和梁山泊那些人渣贼寇差不多,跟朱元璋完全就不是一个层次。
朱元璋的义。
是仁义的义!
当年,朱元璋站在金陵城头,亲自监斩自己的义子时,当着皇天后土,日月乾坤对着满城的百姓说了这么一番话。
“朱元璋的义军,是义字当头,是天下最仁义的义军。”
“老百姓,是咱义军的天。”
“谁要祸害百姓,谁就天理难容,谁就不配当义军,更不配当人。来啊,开斩!”
此刻坐在太和殿的朱元璋在听了刘伯温的话后,显然也是想到这件事情,面色开始变得越发凝重。
“刘先生,令你继续追查欧阳伦,务必查出真相。”朱元璋沉声道。
可偏偏在这个时候,刘伯温却是给朱元璋泼了一盆冷水,明明朱元璋心中的火,方才就是他勾起的。
“陛下,容臣说句掉脑袋的话,这个事就不要再查了。”刘伯温开口道。
“因为如此调查等于是自己查自己,到时候如果查出个连陛下都不愿意看到的事情,那不是更难办吗。”
话音刚落,殿外忽然响起了一阵雷声。
狂风呼啸,风月欲来。
“什么事?”朱元璋死死盯着刘伯温,道。“说!”
刘伯温并未直接回答,而是说起了一些其他事情。
“臣记着小时候去捉蛐蛐,那蛐蛐跳到了洞里,臣就伸手掏啊掏。结果掏出了一条银环蛇,咬在了臣的胳膊上,当时臣差点就死了。从那天起,臣也总结了一条教训,不知道洞里有什么就根本不要去掏。”
刘伯温抬起头,看着朱元璋,开口道:“同样的道理,不知道查出什么样的事情,就根本不要去查。”
朱元璋听出了刘伯温话里的意思,闭上了眼睛,眉头紧皱。
“咱明白你的意思了,你是不想跟中书省作对,是吧。”
“陛下圣见。”刘伯温开口回道。
“你知道咱最痛恨的是什么吗,做皇帝的,最痛恨的就是臣下欺君。最痛恨的就是被人蒙在鼓里,那样的话,谁是皇帝啊?”朱元璋睁开双眼,死死看着刘伯温,怒声道。
君臣之间这一番拉扯。
一个要的是知道对方的绝心,另一个则是告诉他,这个绝心,你要多少,有多少!
刘伯温得到了自己想要的答案,只见他站起身,朝着朱元璋躬身行礼道:“臣明白了。”
朱元璋看着刘伯温,此时的声音显得特别寒冷和压迫感十足。
“刘先生,你就尽全力去查吧。无论查到什么事情,咱都支持你,但是如果你参与遮掩,敷衍了事的话。那么等着你的就不是什么银环蛇了,是咱”
“是咱的天子剑!”
“好。”刘伯温等着就是这句话。
“臣领旨,臣要求离京密查,第一站便是事发地广东广州。”
“准!”
“臣还请求调一批干员,随臣出行。”
“朝廷上下,京城内外,你看上谁,就准你调谁。”朱元璋大手一挥,直接开口道。
<div class="contentadv"> “臣看上了陛下的锦衣卫,有了他们臣定能将真相查个水落石出。”刘伯温开口道。
此时锦衣卫的威能还没有真正显露出来,干的大多数事情,也都只是替朱元璋做一些暗地里的事情。
而刘伯温却是一眼就是看出了锦衣卫的利害与可怕之处,而且在刘伯温心中,这支队伍以后只会是越发厉害与恐怖。
“毛骧!”
“属下在。”毛骧缓缓从大殿一处角落走了出来,仿佛他一直就在那儿。
朱元璋开口道:“带刘先生去挑人。”
“属下遵命!”
连锦衣卫都能交给刘伯温,由此可见,朱元璋对刘伯温的信任。
刘伯温从皇宫出来后,回到自己原本的诚意伯府。
却发现府内有光亮。
“父亲!”
“我不是说过,你不要跟来吗?!现在连为父的话都不听了?”刘伯温看着来人,面色一沉,开口道。
来人不是别人,正是刘伯温的儿子,如今明记养殖部部长刘链。
刘链熟练地接过刘伯温的外套,同时递上了一杯早已泡好的苦丁茶。
“父亲,你的事情,杨国公都和我说了。”刘链开口道。
“你去找希武了?!”刘伯温脸色变得很难看,开口问道。
在这件事上,刘伯温不想把自己儿子给牵扯进来,更加不想把杨宪给牵扯进来。
他一把年纪了,而且之前还是致仕之人,做这件事没有什么。
可杨宪要是牵扯进来,意义就完全不同了。
要知道如今朝廷上,那些通过新式科举进入官场、以及从政务员提拔提干的年轻官员们,可以说都是奉杨宪为师的。
虽然这些年轻官员们,如今资历尚浅,基本上也都没有在什么高位要职。
可在陛下眼里完全不是这么一回事。
刘伯温担心,要是杨宪掺和进去,在朱元璋眼中,这件事情性质就变了,变成了另类的党争了。
而且这件事事涉安庆公主,安庆公主又深得马皇后以及太子朱标的宠爱,刘伯温不希望杨宪因为这件事而与他们产生嫌隙。
他自己到了如今这把年纪,是已经什么都无所谓了。
这也是为什么,在从青田到京城的路上,刘伯温并未选择在扬州停留的真正原因。
刘链点了点头,开口道:“我也是担心父亲你。”
“糊涂!你这是在害你自己,也是在害希武!”刘伯温骂道。
“杨国公在我来京城前让我和父亲带两句话,第一就是让父亲放心,有关驸马欧阳伦这件案子他不会插手。”刘链开口道。
听了刘链的话,刘伯温这才面色稍缓。
“第二句话,杨国公讲,贪官要奸,清官更要奸。”
说着刘链从怀里拿出一份资料。
“杨国公讲,既然广州突破不了,那就去宁波港口、去福建漳州月港、去如果对方有参与走私的话,就绝对不会限于一地,限于一时。”
刘伯温伸手将刘链手中资料拿过之后,看了一遍,直接放在烛火前焚烧殆尽。
果然还是自己认识的那个杨宪,嘴上说是不管,可却什么都已经做了。
杨宪这一番话,也是彻底打开了刘伯温的思路。
“贪官要奸,清官更要奸.”刘伯温嘴里不断咀嚼念叨着这句话,越品就越有意味。
杨宪送给刘伯温的这句话,来自他在后世看到的一部悲剧电影,九品芝麻官。
电影里包龙星会拿出勇气来帮助弱势戚秦氏,他那么的挣扎,看上去那么的讨厌,但却能说出“我相信这个世界还有公理”这样有信念的话,到沦为乞丐依然不肯屈就拿食物、拿钱。或许是“我要做一个好官”在指引他。
可包龙星最后能打赢官司,为戚秦氏伸冤,靠的是他跟皇帝一起嫖过娼的裙带关系,以及公堂上无所不用其极的手段,还有他那能把死人说活的三寸不烂之舌,而不是所谓的正义。在历经了种种磨难以后,包龙星恐怕早已明白,这个世道,光有菩萨低眉的慈悲心肠是没用的,你还得有金刚伏魔的雷霆手段才行。否则,即便一腔热血,也不过是累人累己而已。
说到底,做个好人,是不大容易的;做个舍生取义的好人,则很难;而要做一个能干实事的好人,却更是难上加难。心善者不通机巧,机巧者往往诡诈,谁能计狡而心直呢?世上戚秦氏多矣,而包龙星何求?
如果广州市舶司主事道同,能够早一些听到这句话的话,怕是也不会落到如今这个下场。
他本可以做得更好。
“还剩最后一句话呢?”刘伯温抬起头,看着刘链开口问道。
“杨国公说,祝老师一路顺风,马到成功!”刘链笑道。
刘伯温看着刘链,嘴角微微扬起,也跟着露出了笑容。
自古以来,只有徒弟学生远行时,师长临别赠言的。
而如今却是完全反过来了。
可刘伯温对此却是感到很开心,由衷的开心。
因为这证明着,他的这个学生已经走了很远,比他还要走得远得多。
弟子不必不如师。
就是如此。
扬州这边。
担心刘伯温安危,杨宪还是做了一些后手准备。
毕竟保不准就有一些人会狗急跳墙,一些淮西武将那种天不怕地不怕的性格,真给逼急了还真的什么都做得出来。
杨宪用铅笔在一张白纸上写下一串阿拉伯数字,然后放到了窗边。
窗边忽然伸出了一只手,接过纸张。
接着只听“嗖”的一声响后,便消失得无影无踪,仿佛方才发生的一切都只是个错觉。
整个大明朝堂,暗潮汹涌之际。
这时一艘在小琉球国附近捕鱼的小渔船,忽然发生了意外。
渔船翻覆。
(https://www.24kxs.net/book/2261/2261302/114632513.html)
1秒记住24K小说网:www.24kxs.net。手机版阅读网址:m.24kxs.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