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8章 开府的地点
一城分两县有个不好的地方,就是林大官人这种业务涉及全城的人,总要来回跑两个县衙。
在东城长洲县县衙,林大官人与袁县尊商谈完了事情后,又得往西城吴县县衙而去。
不过在吴县,过程就简单多了。林大官人没去见不对付的邓知县,而是去了左堂郭县丞那里。
并将本县济农仓账册和钤印扔给了郭县丞,直接吩咐道:“开始立项修建新城门,同时征发徭役吧。”
郭县丞试探了一句:“与邓县尊禀报过没?”
林大官人豪横的说:“关他屁事?”
郭县丞作为官场中人还是要讲究一点名分的,“他好歹是吴县正堂官知县”
林泰来不屑的说:“呸!他一个张四维余毒,还想管吴县的事情?”
郭县丞又问道:“那王家肯拆怡老园了?”
新建城门从技术上来说,其实没什么难度,真正的难点都是技术之外的问题。
林大官人随随便便的答道:“后来我也没问过,估计不愿意吧。”
郭县丞无语,那可是八十亩的城里园林,王家肯定不愿意拆啊! 在这个最佳地点上,如果不先把王家园林的事情摆平了,怎么修建城门?
林大官人拍着胸脯,打着包票说:“山人自有妙计,郭大人但请安心! 城门工程该启动就启动,该怎么修建就修建,不用担心以后!
我林泰来所要干的大事,什么时候失败过?”
郭县丞确认道:“无论如何,王家全部交给你应付了,本官概不负责王家!”
这并不是郭县丞胆小怕事,如果真胆小怕事的话,当初就不会冒险跟着林泰来混了。
而是郭县丞有自知之明,他知道自己一个佐贰官县丞根本应付不了吴县四大家族之一的王家。
林泰来点头答应了,“行!王家只管交给我!”
林大官人虽然缺点很多,但该扛的责任还是会扛的。
又听到林泰来说:“王家先前勾结张四维爪牙朱知府,如今也是张四维余毒。”
郭县丞:“.”
这也余毒那也余毒,郭县丞很想问一句,在这苏州城里,张四维余毒是不是有点多?
在申时行老家,被你定性为张四维爪牙和余毒的人,看着比申时行党羽还多,是不是显得太诡异了?
最后林泰来说:“反正我只有一个要求,新城门要在元旦之前完工!人力不够就增加人力!”
从吴县县衙出来,天色已经晚了,就回孙怜怜家里休息。
等到第二天,林大官人要去城南巡抚察院,去见见赵巡抚。
现在张四维死了,形势已经明朗化,也该去指导一下巡抚工作了。
从城北孙怜怜家沿着卧龙街往城南走,路过申府附近。
本来林大官人今天是无意去申府拜访,但却听到了持续不断的爆竹声音。
所以转了个弯,走到了申府大门外,却见申府家奴拉了一车爆竹,还有敲锣打鼓的,正在大鸣大放,热闹非凡。
林泰来无语,申二爷这什么人品? 就算张四维死了的确是个好消息,但也不应该这样公然大肆放鞭炮庆祝吧?
这种政治道德,属实有点败坏了,严重影响更新社名誉!
随手抓了一个申府仆役,林大官人质问道:“你家二爷发疯了?脸都不要了?”
那仆役差点就发飙,但看清楚了是林大官人后,连忙解释说:
“不要误会!我们二爷放爆竹,并不是为了张四维!”
林泰来不满的说:“伱们申府还能有什么喜事,值得这样鸣放?难不成昨晚申二爷同时生了几个儿子?”
那仆役又解释说:“从京中传来消息,我家老爷近日单独受到天子召见问对,长达半个时辰! 此乃人臣近些年未有之盛事也,怎能不值得庆祝?”
林泰来:“.”
如果放在别的朝代,大臣尤其是宰相被皇帝亲自召见,是个再平常不过的事情。
但在大明朝中后期,能被皇帝私下里召见,与皇帝说几句话,居然就成了值得疯狂庆祝的盛事了。
如果不出意外,这可能是万历皇帝最后一次私下里召见大臣说话。
清算张居正后这几年,万历皇帝还想假装勤政,被催的没办法了偶尔也走形式上个朝,大臣还能远远的看几眼皇帝。
但再过几年,万历皇帝就彻底不上朝了,自我封闭在深宫里,完全不和大臣接触了,和他爷爷的爷爷成化皇帝一样。
反正有了这么正当的借口,林大官人也没有理由拦着申二庆祝了。
在继续前往巡抚察院的路上,张家兄弟一起感慨道:“当初申二爷是那么耿直,如今也学会阴阳怪气了。”
连张家兄弟都能看出来,申府敲锣打鼓放鞭炮,明说是为了庆祝申首辅被皇帝召见,但又未尝没有别的心思。
到了位于城里西南的巡抚察院,林大官人自然是座上宾待遇。
林泰来喝了几口茶水,然后说:“现在敌方阵营的脊梁骨已经被打断,抚台可以上疏弹劾朱知府了! 苏州府乃是江南核心,以此一个苏州府知府来祭旗立威,江南其他各府谁还敢不服?”
赵志皋不耻下问的说:“以什么事由弹劾?”
在罗织罪名方面,林大官人实在太专业了,不假思索的张口就来: “朱知府有三大罪状!第一条,玩忽职守,酿成全府抗税风波,并且至今迟迟不能彻底平息。
第二条,随意变坏祖制,强行接管各县济农仓,却又管理不善,导致府城两县济农仓巨大亏空。”
听到这里,赵志皋暂时打断了林泰来,疑惑的说:“已经查出济农仓有亏空?你不是昨日才拿到今年账册钤印么?”
林泰来不以为然的说:“想制造亏空还不简单?就算没有亏空,也一定能发现管理问题!
第三条罪状,就是交通大臣,谄谀张四维,仗四维之势而忤上横暴,举城皆知!
大致就这些,具体您自己编就行。”
赵志皋想了想,发现完全不用自己再补充什么,按林泰来的意思去写弹章就行了。
这就叫做,专业的事情就听专业人士的? 然后赵志皋就说起其他事务,有点担忧的说:“本官这几日去了解各处情况,苏州府秋粮征收进度颇为缓慢啊。”
在这个季节,江南巡抚第一重要的差事就是征税,没有什么比这更重要。
林泰来宽解说:“苏州乃至于整个江南地区,最重要的漕粮都是明年开春后起运。
所以只要在明年开春前征齐就不晚,现在还不必太过于焦虑。”
赵志皋很有压力的说:“但苏州府当前进度确实太慢了,总不能真的拖到明年去。”
林泰来又劝道:“在路上时,已经上奏朝廷豁免苏州府过去十年的拖欠了。
等到朝廷诏令下达到苏州,就能缓解民众的怨气,今年的征税自然就好办了!”
林泰来说的还是太虚,让赵志皋心里没底,盘根问底的说:“具体怎么个好办?”
赵巡抚不是没当过地方官,很知道即便有好政策,也不一定能在基层起到好作用。
如何能把上面下达的好政策,转化为基层的正向推动力,才是考验地方施政功底的地方。
林大官人仍然是不假思索的说:“这还不简单? 即使朝廷豁免苏州府十年拖欠,那也只是原则上的意见,具体如何实施,还不是看抚台您如何操纵? 举个例子,今年交税表现好的就豁免,今年交税表现不佳的就不豁免!”
赵巡抚顿时如同拨云见日,有茅塞顿开之感!
他的心理压力也减轻了不少,只要有解决办法,那就不怕问题了。
指导完了巡抚工作,林大官人就起身告辞了。
又走到察院外,林大官人想着两天跑了四个衙署的经历,嗟然叹道:
“在各衙门之间来来回回,实在繁琐累人,做事效率也很低下! 要是能集中起来,进行一站式指导,那就好了。”
张家兄弟大致听懂了坐馆的意思,心里不禁暗暗感叹,人的欲望果然是永无止境的,很难有个知足的时候。
能随意出入官府、包揽事务已经是地方恶霸的高配了,但这竟然还满足不了坐馆的欲望。
听坐馆的意思,居然开始嫌弃跑来跑去麻烦,想着开衙建府了。
这样在有事的时候,就可以把其他各衙门的官员一起召唤过来,实现那什么“一站式指导”。
想到这里,左护法张文建议说:“时至今日,坐馆也应该有一处或者几处正式住宅了。
最起码也该在城里有一处,这样才配得上坐馆身份。”
林泰来点头道:“言之有理!”
他经常住的地方,有城里孙怜怜家,那不是自己的居所;或者城外南濠街更新书院,那是社团堂口据点。
至于在横塘镇还住在唐老头院里,而木渎镇则是住在税关衙署里。
数来数去,在苏州城竟然没有真正的“林府”存在。
主要是林大官人目前没考虑过婚配问题,所以对住处也就一直是胡乱对付,没怎么上过心。
但如今身份到了这个地步,再不拥有一个正式的宅院,就有点掉价了。
总而言之,开府必须提上日程了。
不过林泰来想起了什么,又开口道:“其实在城里也是有房产的,张幼于老先生当初把城北桃花庵卖给了我。
那是唐伯虎的故居,品格倒也配的上我,就是实在太小了,才二亩大小,完全不匹配我的地位。
关键是周围住宅稠密,很难进一步把宅院扩大到配得上我身份的程度。”
右护法张武说:“我听说过,西边枫桥镇的章家当年为了夺一块地,曾经放火烧了那块地上的寺庙。”
虽然张武没有继续说下去,但他的意思已经不言而喻。
林泰来皱了皱眉头,“如此行事,有伤天和,不可!”
然后又说:“桃花庵大小终究太局限了,先作为一个备选地方即可。
其实我另有一个心仪地方,但难度同样也不小。”
张家兄弟跟了这么久,对林泰来很多心意都比较了解,便试探着问道:“城南沧浪亭?”
林大官人答道:“是啊,这里才能配的上我林泰来!”
这可是后世苏州城四大名园之一,也是苏州城现存最古老的园林,逼格绝对够了。
最关键是,沧浪亭现在是无“主”之地,不属于任何私人,一直是官府公管或者旁边寺庙代为管理。
从这个角度来说,其实更好夺取侵吞,不怪林大官人至今念念不忘。
左护法张文心里合计了一下说:“现如今城里民居稠密,只怕也没有多少合适地方以供坐馆施展了。
沧浪亭周边还好,不是寺院就是祠庙,相对空旷地方也多,所以作为住宅的地段倒是非常合适。”
林大官人便决定说:“等过几日得了空,先去沧浪亭实地看看。如果确实合适,就想法子入手。”
拥有四大名园之一的诱惑,不容林大官人不动心。
先把这个目标正式立起来,等各方面事态都平稳后,再抽取精力慢慢来。
然后林大官人带着随从,就往城外走。
回来后的这段时间,一直住在城里。如今事情阶段性结束,也该出城去看看了。
穿过胥门的时候,张家兄弟又提醒说:“大官人这就出城?不先去解决王家怡老园?”
林泰来随口答道:“解决怡老园干什么?”
张文十分不可思议:“不解决了怡老园,怎么修建新城门?”
林大官人大手一挥,“不用着急,该怎么办就怎么办。以后百姓会帮我们解决的!要相信百姓的力量!”
出了城后,林大官人没有去老据点更新书院或者五龙茶室。
也没有去目前社团事实上的核心地区木渎镇,调解两个女人之间的关系。
而是上船直奔横塘镇,然后也没在镇上逗留,又转向老家林宋村。
林大官人作为一个堂堂的解元,虽然是武的,但也是林氏家族的第一个功名。
按规矩必须要回村里宗祠,然后告祭一下祖宗,再向周围十里八村夸耀一下,这就叫光宗耀祖。
对这些传统习惯,林大官人也不能拒绝,不然就真成了一个另类了。
(本章完)
(https://www.24kxs.net/book/2288/2288922/11110902.html)
1秒记住24K小说网:www.24kxs.net。手机版阅读网址:m.24kxs.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