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2章 契卡!(虽迟但到)
很快,张作霖就发现铁木辛哥根本没有什么陷阱。
张作霖是真的看不懂了,铁木辛哥是怎么想的?
不过嘛,以张作霖现在的实力,他也没必要管铁木辛哥怎么想?只要按照他自己的步骤继续打下去就行了。
占据了制高点的张作霖继续稳扎稳打的对苏军进行压迫。
铁木辛哥眼看着战线不断的向苏|联国内延伸,他也没有办法,只能催促国内尽快给自己提供帮助。将更多的部队和装备送过来。
可是,此时的斯大林也已经焦头烂额了。
三个方向的战斗哪一边都不顺利,德军在不断的对苏军展开压迫。乌拉尔山那边安娜还在一层层的压迫苏军的乌拉尔防线,眼看着乌拉尔防线就要支持不住了。
叶卡捷琳娜堡随时都有可能成为一座孤城。
斯大林越来越觉得自己现在的处境艰难。苏军虽然已经开始了动员,而且苏|联也开始使用战时体制来增加军工产量。
但是,这些毕竟都是需要时间才能见效的。现在正是苏|联最为艰难的时期。
苏|联这边在苦苦支撑,美国那边也没好到哪里去。
因为在关岛附近的海域被中国海军结结实实的收拾了一顿,所以美军不得不对自己的海军进行一波装备升级。
即便以美国的工业实力,这样大规模的升级也是一件比较耗时的事儿。
而且,因为发现自己现在的装备实在是不给力,所以美国所有在建的战舰都要进行升级,这又是一大笔开销。
对美国来说唯一的好消息就是,中国海军似乎没有跟曰本一起在太平洋上开疆拓土的打算,中国海军也没有跟曰本海军一起对美国太平洋舰队的行动进行监视和封锁。
所以,美国现在还有能力对澳大利亚进行援助。再加上大西洋地区德军的潜艇战,在英美两国的联手打击下也没有取得预期的战果。
美国对英国和苏|联的援助也就没有受到太大的影响。
可是!
现在的局面是有隐患的!
现在的美国几乎就是在一己之力,帮助全体同盟国顶住协定国的进攻。
而中国呢?
中国还没有尽全力!
如果美国人撑不住这一波,等中国发力的时候,美国和整个同盟国也就完了!
其实中国没有尽全力的原因大家都明白。陈启民现在打的就是原本历史上的美国的主意,他就是要等到双方的实力都消耗的差不多了以后再进场收割。
希特勒也能猜到陈启民的想法,但是因为担心中国如果拼尽了全力会把苏联一口吞了。所以希特勒也只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而同盟国就不行了!他们必须做好中国随时有可能进场收割的准备。
按照美国和苏|联的协议,美国会负责苏|联在战事的民用机械的生产,让苏|联可以全力暴兵对抗中国。
在同盟国各个主要加盟国之中,苏|联的工业实力是最有可能在短时间内得到再一次大规模增长的。
斯大林和罗斯福的目标,是希望苏|联能在战争前期扛住中德两国的进攻之后,再经历了一波工业进步,就可以独自扛住中国的进攻。
可这都只是远景目标,现在的美国想要帮助苏|联扛住第一波进攻都很难了。
于是,铁木辛哥要求的增援自然也就没有那么容易就能到位了。
铁木辛哥是真的没有想到,明明苏军占据着补给线更短的优势。现在居然是他先要撑不住了!
对铁木辛哥来说也不是完全没有好消息的。
契|卡的同志已经调查清楚了,中国之所以能在补给线这么漫长的情况下,依然还能撑得比铁木辛哥还久。主要原因就在哈萨克斯坦的工厂。
契|卡已经对铁木辛哥承诺了,他们会尽快破坏哈萨克斯坦的工业实力。只要铁木辛哥再支撑一段时间,就有可能守得云开见月明了。
这让铁木辛哥的心情稍稍好了一点。
而且铁木辛哥也知道,契|卡的同志说的还是很有可能实现的。
哈萨克斯坦在历史上曾经长期被沙俄所统治。在沙俄灭亡之后,哈萨克斯坦又长期被红色帝国所渗透。
甚至,哈萨克斯坦还一度建立了苏维埃国家。如果不是因为中国“横刀夺爱”,现在的哈萨克斯坦恐怕早就加入红色帝国的大家庭之中了!
即便现在的哈萨克斯坦已经成了中国的地盘,当年那个苏维埃政权以及沙俄那么多年来对哈萨克斯坦的统治还是留下了不少的痕迹。
在现在的哈萨克斯坦之中,还有很多人的心是倾向于红色帝国的。
虽然铁木辛哥没敢问,但是他很清楚,在那些人之中绝对有契|卡的同志。
契|卡的厉害铁木辛哥还是知道的,他相信只要契|卡出手了,哈萨克斯坦一定会遭受非常重大的打击。
工业体系这种东西就像是一台精密的机器一样,你想让他停止运转不一定非得把整台机器都摧毁。只要你将其中某个关键的部件摧毁甚至稍作调整,就能让整台机器停止运转。
哈萨克斯坦现在的工业体系是陈启民用速成的方式建立起来的。说白了,现在的哈萨克斯坦就是一条超大型的加工、组装流水线。
根据契|卡的同志说,他们认为现在的哈萨克斯坦工业实力其实非常脆弱。
只要在几个关键工厂之中实施破坏,就有可能给张作霖的后勤补给造成巨大的阻碍!
铁木辛哥相信契|卡的同志是专业的,他们一定能搞清楚自己的下手目标。
而铁木辛哥自己,只要耐心的等待契|卡同志们的好消息就可以了。
(https://www.24kxs.net/book/2312/2312922/93059938.html)
1秒记住24K小说网:www.24kxs.net。手机版阅读网址:m.24kxs.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