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K小说网 > 大清话事人小说 > 第138章 豆腐西施,掌握核心技术

第138章 豆腐西施,掌握核心技术


第138章  豆腐西施,掌握核心技术

        所谓保商制度,

        简单的说,

        就是每来一条船,就由粤海关指定一家行商做保。

        行商,是粤海关指定的全权第三方。

        税款、货价,行商说了算。

        洋船,洋人惹出任何乱子,一概由行商负责。

        英商被收拾的没脾气,失去了一切话语权。

        直到,

        东印度公司的新任大班喀利,想为了争取“贸易自由”权,和粤海关掰腕子。

        顺便说一句,

        此时来广州的英商,有一个算一个,都是东印度公司的人。

        这个庞然大物,对于商业利润有着巨大的胃口。

        毕竟东方的茶丝瓷,只要运回本土,就是125%的利润。

        抢手的很,从不滞销。

        ……

        从江南地区运去的丝绸,就这样成为了受害者。

        因为,

        这个生意是先赊账,后付款的。

        由于广东十三行是红顶子商人,地位超然。

        江南的丝绸大户们,往往争着把货赊给他们。

        待成功出口后,才能获得货款。

        用后世的话讲,

        账期太长的生意,都有不可控的风险。

        江南的丝绸大户们,

        就这样爆雷了,足足大半年,没拿到一两货款。

        底下织户,生丝供货商,还有钱庄,

        都失去了耐性,追着后面要账。

        现金流断了,再有钱的大户都撑不住。

        这玩意解释起来太复杂,就不解释了。

        总之,

        这是一个机会,适合下场搞事情。

        而在信的末尾,

        福成提及了一件小事,当年有个肆虐多省,刑部通缉,杀人越货无数的江洋大盗,

        可能在苏州府藏匿出家。

        口供来自潮州府大狱里的一个死囚。

        此人曾经是这位大盗的心腹手下,后来分道扬镳。

        2年前,

        他曾在苏州府瞅见了曾经的大佬,未敢上前相认。

        因为快死了,

        所以他透露了这个情报,当做交易,换了一壶烧酒一只烧鸡。

        ……

        “福成遇上事了。”李郁放下信件,和杜仁说道。

        “怎么回事?”

        “英商和粤海关打擂台,海关税就没了。粤海关可是天子南库,短了几百万两,乾隆能忍?”

        杜仁点点头:

        “朝廷准备从哪儿找补?”

        “十三行行商,还有粤海关的所有监督,平摊出这笔钱。”

        “倒是个妙招。”

        两人都忍不住笑了,

        因为乾隆做事,真的是主打一个公平。

        六亲不认,翻脸不认人。

        所有的错误,

        都是臣下的,不是朕的。

        前一刻,朕可以赏你。

        后一刻,朕就可以贬你。

        一个典型的马基雅维利式的帝王。

        福成是内务府出去的人,自然不敢抱怨太多。

        不过信中,

        也看的出来,他的愤懑和恐惧。

        十三行的总商,平均每家25万两。

        而他爹,作为潮州的分关监督,摊了5万两。

        信中有一句话,

        可以琢磨出这5万两的分量。

        “吾父哀叹,一半之心血,恐如泥牛入海,再无重沐阳光之希冀。”

        ……

        上任潮州分关监督委员,

        抛开上敬,挥霍,以及若干人情往来。

        这5万两,差不多是积蓄的一半打了水漂,很合理。

        “阿郁,我倒觉得这是件好事。点醒他,自己在皇帝心目中的位置,就是个行走的存钱罐。”

        “我也是这么想的。”

        “对了,有件消息我得告诉你。苏州织造,要重新任命了。”

        “嗯?”

        苏州织造一职,自从福成他老爹获罪离任后,朝廷隔了好几个月才选定了一人,依旧是内务府心腹奴才。

        结果,

        此人刚到任,就病倒了。

        然后就是病榻久卧,一直没治愈。

        好端端的一个汉子,竟瘦的只剩70斤。

        延请了无数江南名医,都无果。

        其实是,一种严重的水土不服。

        此人在直隶出生,直隶长大,

        从未到过南方,

        上任之时,

        恰好是江南的梅雨季节,持续时间又长。

        从湿疹,一路发展到了背上长疮,头晕乏力,无法行走。

        “王神仙那给的消息,朝廷正在考虑新人选。这条消息,要了我100两。”

        “不贵。”

        李郁如今很豪气,有那140万两银子打底,说话很大声。

        不过瞧这速度,这钱最多花一年。

        ……

        李郁琢磨片刻后,

        提笔写信一封,用火漆封好。

        通过驿站系统投递。

        这种能薅清廷羊毛的机会,自然要抓住。

        借助粤海关,和苏州府衙的名头,

        私事公办,便利的很。

        他希望,

        福成能够抓住机会,重回苏州织造。

        只要能够达到这个目标,花多少银子都值得。

        大不了,

        兄弟联手,再搞几头肥羊嘛。

        我有枪,你有印章,

        很符合大清朝的生存法则。

        远了不说,广州十三行那么富,打掉一家,变成十二行,也不影响盛世。

        ……

        10天后,

        潮州府,福成收到信后,

        差点把文房四宝打翻了。

        不过,他冷静下来后又觉得这是个机会。

        跑去书房,和他爹商议。

        作为内务府出来的旗人,他们都明白一个道理。

        对于他们这些人而言,皇上的喜恶才是授官的唯一标准。

        其他标准,不存在的。

        “父亲,我觉得李兄弟说的很对。皇上缺银子,谁能弄到足够多的银子,圣心就倾向谁。”

        “为父也明白,可是这不经粤海关监督大人同意,就私自拿十三行抄家,是不是太疯狂了?”

        十三行,

        可谓是大清最豪富的商人,甚至超过盐商。

        这些人的背后,都站着或多或少几个大佬。

        赚到的银子,也不是都归自己。

        而是要拿出很大一部分,分润孝敬给军机大臣,王公贵胄。

        “父亲,您觉得是洋人好拿捏,还是十三行好拿捏?”

        “这还用问,当然是十三行。”

        “干掉其中一家,会有什么后果?”

        “粤海关震怒,京城的王爷、军机,也会记恨。”

        “可咱们是内务府的奴才啊,不是科道官儿。”

        福成爹一震,

        随即点点头,感慨道:

        “是啊,除了皇上,谁还能动内务府。”

        “更何况,户部尚书和大人还兼着内务府大臣。”

        ……

        福成父子俩,

        真的动心了,准备搏一搏。

        拿几万两砸和珅,再杀一头十三行肥猪,去孝敬乾隆。

        快过年了,杀头猪庆贺一下,丰富餐桌,很合理。

        不过,

        到底杀哪一头猪,是以乱拱白菜的罪名,还是长膘太慢的罪名,还得好好斟酌一下。

        潮州府分关,武力有限。

        恐怕还要借一把快刀,防止杀猪的时候,猪奋力抵抗。

        李郁的信中,什么都考虑到了。

        可以借用赖二的护卫,穿上税吏的衣服。

        这些人可都是好手,最擅长突袭作战。

        幸亏福成父子是内务府出来的,法律意识淡薄,

        若是换个科举出身的仕途官,怕是要大骂这种混账建议。

        3000里外,

        李郁站在胥江码头,和杜仁,范京说道:

        “我的老朋友们,只要做了孤臣,路就窄了。他们的路窄了,我们的路就宽了。”

        “慢慢的,他们就会意识到,只有我是真的对他们好。”

        “老爷英明。”

        ……

        “太湖厅段迎武的罪名,罗织的怎么样了?”

        “目前证据还比较单薄,仅有金山董姓商人的口供。证据链不够完美。”

        李郁转头,看着范京:

        “他就没有软肋?”

        “据我目前打探,此人不贪,不党,是个罕见的清官。”

        “家庭出身呢?”

        “贫寒出身,老母种菜,老妻织布。日常伙食,不过是青菜豆腐。”

        “真的假的?”

        “千真万确。”

        杜仁也及时的作证:

        “我在布政使司衙门,也听朱大人说过,感慨此人是个真正的君子。”

        李郁倒吸一口凉气:

        “好一朵白莲花。”

        又追问道:

        “他对我们的态度,几分敌视?”

        范京皱了下眉头,说道:

        “此人不收分红,拒绝炭敬。曾公开谏言朱大人,要求取消东山团练。哦对了,他目前在南段运河,负责疏浚工程监督。”

        李郁冷笑道:

        “派人去太湖厅,申请将团练营区两侧的山地,纳入本练总麾下。”

        “告诉南段运河的苦力,罢/工吧。”

        <div  class="contentadv">        范京一凛,兴奋的问道:

        “以什么理由?”

        “段同知道德败坏,苦力们不忿。”

        ……

        杜仁,范京的眼珠子瞪的老大,

        瞅着李郁,一时间不知道该说什么。

        “照办吧。”

        范京领命匆匆离去,准备给这位段同知尝尝手段。

        要说起来,

        如今李郁不比从前了,放在半年前,怕是要上暴力手段。

        可现如今,形势不同了。

        官场争斗,

        切忌使用刺杀手段。

        掀桌子,破坏规则的人,会遭到所有人的忌惮。

        而李郁,还没到效仿“黄巢”的地步。

        他还在积蓄力量,在忍耐,在发展。

        水泥供应链,长兴县煤矿和铁矿的联营,还没有实现。

        这两项,

        对于造反至关重要。

        他在骨干分子会议上,告诉所有人:

        “这两个项目一旦成功投产,才有了和清廷叫板的实力。”

        “否则,以江南之地形一马平川,清军人力之源源不绝,李家军注定会被湮灭。”

        为了这两项计划顺利推行,

        水军统领刘武,情报负责人刘千,俩人都常驻长兴了。

        一个蹲在矿区,一个在县城长袖善舞。

        矿区不远处的湖畔,芦苇荡中,

        还隐藏着一艘庞然大物,太湖幽灵号。

        必要时刻,

        不惜以武力代价,干掉一切挡路敌人。

        ……

        大运河,横塘镇往南,到石湖这一段。

        有400名苦力,每日疏浚。

        此处,距离太湖厅最近。

        所以,段迎武作为太湖厅的主官,被任命为此段的监督。

        黄知府为了折子漂亮,

        更有说服力,把下属们都安排了监督的工作。

        当然了,

        大部分人只是挂个名字,根本不来工地。

        因为,有维格堂的人盯着呢。

        大冬天的,窝在宅子里烤火,红袖伴读不香吗?

        段同知是个异类,

        他身穿官袍,每天都赶到工地上,

        过问工程进展,关心苦力的安危。

        疏浚河道,是个重体力活,有一定的危险。

        大运河不是寻常河叉,

        没法两头堵,放干水后挖掘淤泥。

        只能是在船上,放下拖泥板。

        岸边两侧,各站100名苦力拉纤。

        淤泥松动后,

        一部分就随着水流,冲入大湖。

        这种行为效率很低。

        亦有一些人,用结实的大箩筐,压着石块沉入河底。

        将结实的缆绳扣在船上,

        然后扬帆,划桨前进,等到筐子深深陷入淤泥。

        船不能动后,

        将压舱石,搬运到临近的空船上。

        借助浮力,拔出筐子。

        挖出一筐厚厚的淤泥,

        这可不是垃圾,而是宝贝。

        周围的百姓,眼巴巴的等着呢。

        每有淤泥倾倒在岸边,立马被人抢空。

        铺在自家田里,增加土壤肥力。

        这种不花钱的实惠,错过了后悔三十年。

        段同知是个厚道官僚,

        他没有向百姓索要一文钱,任由他们自取。

        看着寒风中忙碌的百姓,感慨道:

        “我大清的百姓苦啊。”

        ……

        到了日落之前,1个时辰,

        工头过来汇报进展,眼神闪烁。

        段同知也没当回事,

        换下官袍,穿上寻常衣服,走路回家。

        他发现,苦力们三五成群,

        也在窃窃私语,说着什么。

        眼神,不时的往自己这边投来。

        他摇摇头,只当是无知小民不知礼数。

        东山,

        入口处有自发形成的市集。

        贩夫走卒,菜贩肉贩在此招揽生意。

        他还是老样子,

        2斤青菜,1块豆腐。

        这豆腐,照例是在一个孀居女子摊上购买。

        外号,豆腐西施!

        不是他不懂得避嫌,

        而是市集上卖豆腐的仅此一家,而且生意极好。

        寻常百姓买得,朝廷命官也买得。

        只不过,

        今日的气氛有些不对劲,旁边买菜,卖菜的都低着头斜着眼睛,

        偷眼瞧着自己,还假装很忙。

        豆腐西施的眼神,也是明显不敢看自己,

        蒙着脸,看不出其他表情。

        胡乱包了一块豆腐,飞也似的转过身去。

        ……

        段同知瞧着缺了一块角的豆腐,忍不住摇摇头:

        “撑船,打铁,磨豆腐,世上三苦。”

        “罢了罢了。”

        他刚离开,

        旁边卖大米的阿婆就颠着小脚,跑来问道:

        “他说啥了?”

        “段官人说,豆腐西施过的苦。”

        阿婆眼神闪烁,又告诉隔壁杀鱼的汉子:

        “段官人说,豆腐西施长的鼓。”

        杀鱼汉子听了,扔掉刮一半的鱼鳞,跑到对面卖饼的:

        “段官人说,他想捂。”

        “捂啥?”

        汉子指着自己月匈前,眉头一挑。

        “嘿嘿嘿,我明白了。”

        再看那豆腐西施,依旧在摊子前站着。

        这女人,

        丈夫死的早,带着个娃,无亲无故,过的很不易。

        后来,支起了这豆腐摊。

        做豆腐是辛苦活儿,她咬牙坚持下来了。

        倒也撑起了一个家。

        周围人都说,豆腐西施要脸,不要月匈。

        因为她出摊,都是面纱蒙脸。

        但是那衣裳,却有些松垮。

        每次俯身切豆腐时,都有微微的绽放。

        客人趋之若鹜。

        ……

        久而久之,

        掌握了核心技术的豆腐西施打出了名声,成功劝退了另外一家同行。

        形成了小小的局部垄/断优势。

        不过今日,却是遇上了谣言毁谤。

        不知是哪家杀千刀,嚼八卦的,到处散布:

        段同知,和豆腐西施有私情,

        天天走路,就是为了顺路吃点豆腐。

        很快,

        加料版本也出来了,

        说段同知为何长得黑瘦,是因为每天2更起床,去帮着磨豆腐。

        一边磨一边吃,

        清晨鸡叫之前,再偷偷离开。

        很显然,

        这些谣言,都是范京让人散布的。

        几个青皮,花了半天就达成了。

        接下来,受众们会主动帮着传播八卦。

        人性如此,

        热衷于此类攒劲的故事,至于说真假,谁在乎呢。

        ……

        李郁在日记本上,又郑重写下了一页:

        官场较量,不同战场,刀剑枪炮无用武之地。

        若对方以事实攻讦自己。

        就事论事,逐条逐句的去驳斥已经是落了下风。

        永远不要自证清白。

        当另辟蹊径,

        以脐//下三寸,道德之污水,去泼对方。

        此举,屡试不爽,尤以注重名声的清官廉吏。

        谣言不怕离谱,荒诞,劲爆。

        吃瓜群众并不在意真假,只在意故事内容。

        很快,

        这个谣言就传开了,速度堪比瘟疫。

        太湖厅内部,

        许多同僚都传的津津有味,甚至特意跑去买一块豆腐。

        回来后大赞,

        同知有眼光,豆腐西施虽是孀居民女,却别有一番滋味。

        长期推磨的缘故,体态健硕。

        加上那蒸汽扑面,格外的细腻。

        ……

        段同知来不及愤怒,就迎来了更可怕的消息。

        他麾下的400苦力,罢/工了。

        在工头的带领下,

        以克扣伙食,调戏民夫家眷为由头,不干了。

        工头带着一群人,

        找了块晒得到阳光,避风的地方,懒洋洋的躺平了。

        闻讯赶来的段同知,

        目瞪口呆,先是好意慰问,后来情绪爆发,

        指着这些人大骂:

        “你们的良心不痛吗?”

        “本官可曾亏待过你们半分?”

        工头笑笑:

        “不谈良心。”

        “我们已经托人,把控诉你的状子递送到知府衙门了。”

        段同知呆住了,

        半晌,他终于琢磨出味道了,

        这是有人准备对他动手了。

        想明白了关键,他也不再和这些苦力费口舌。

        而是径直去了府城,

        找黄知府,还有布政使朱大人陈述清白。

        ……


  (https://www.24kxs.net/book/2343/2343105/115905371.html)


1秒记住24K小说网:www.24kxs.net。手机版阅读网址:m.24kxs.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