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K小说网 > 皇明圣孙全文免费阅读小说 > 第225章 幼军初立(八千字大章)

第225章 幼军初立(八千字大章)


奉天殿内。

    朱元璋今天罕见的没有批奏折,而是久违地穿上了一身甲胄。

    这是一幅很破的甲胄了,宋代样式的扎甲,裙甲是红色的,甲叶上有着刀剑划过的痕迹,甚至还有不少甲叶已经有了孔洞,显然被弓弩的箭矢所射穿过。

    不过,这副扎甲串联甲叶的线都是新的,而且并没有因为时间流逝而生锈,显然得到了很好的保养。

    见到朱标和朱雄英进来,朱元璋摘下了兜鍪,露出那张饱经沧桑却依旧威严的脸庞。

    朱标一眼望去,顿时吃惊地瞪大了眼睛,难以置信地看着他的父皇。

    这副甲胄他是知道的,一直被挂在华盖殿里,但这么多年过去了,朱元璋没有哪次在换衣服参加各种仪式的时候,选择去穿上它。

    实际上,对于皇帝来讲,如果不是到了御驾亲征,或者是检阅献俘仪式的时候,是不会穿甲胄的。

    可这两种情况,都太过罕见了。

    要让朱元璋御驾亲征,那得是什么敌人?三体人降临了?

    开玩笑,当年北伐元朝的时候朱元璋都没御驾亲征,现在太平天子当了这么多年了,更不可能有这种举动了,除非是被敌人打到了京城。

    然而在这个世界上,大明或许有无法完全征服的敌人,但绝对不存在有能够征服大明的敌人。

    朱元璋不再亲自上阵,最大的原因其实就是“如无必要,不起兵戈”。

    很多人不了解老朱,老朱从表面上看是一个相当复杂的人,他既可以杀伐决断,问人九族多否,也可以表现得像是一个彻头彻尾的和平主义者。

    比如在当年郑梦周来朝的时候,朱元璋就明确说过“昔日好谎的君王如隋炀帝者,欲广土地,枉兴兵革,教后世笑坏他。曩者中国历代,数曾统驭,然兴彼当时之人,皆有始有终,得失载于方册,朕所见焉。所以前者命绝往来,使自为声教,以妥三韩”。

    大概意思就是以前广神想要开疆扩土被后世笑了好几百年,以前华夏想要统治你们这片土地的也有,但最后都没能成,这事情咱在史书上都看见过,所以你们自己管好你们三韩自己的事情就行了,暗示大明没有如同大隋一般入侵他们的意图。

    但抛开种种表象,其实朱元璋所有行为都有一个根本目的,那就是维持大明这个以农业为基础的社会的稳定,不让内外部的势力对其破坏,继而平稳有序地将皇位传给子孙后代。

    从这个根本目的来看,就能完全理解朱元璋为什么要兴起大案,为什么要屠戮功臣,为什么要设立不征之国了。

    只不过,现在这些情况跟朱雄英所知的历史线相比都有了一些变化。

    譬如对于这些外国的态度,如果战争有利于维持大明社会的稳定,那么朱元璋是不会拒绝的。

    而献俘仪式,可能跟很多人印象中不同,洪武朝还真没搞过,“唯二”的两次机会,就是洪武三年和洪武四年的两次战争,洪武三年那次是李文忠被授为征虏左副将军,与大将军徐达分道北征,李文忠率兵奇袭元朝都城安昌,俘虏了元昭宗的皇子买的里八刺等八万余人,元昭宗带着数十骑仓皇北逃,幸免于难。

    安昌大捷后,李文忠班师回朝,朱元璋亲临奉天门迎接,按照大明的礼仪制度是要搞一次献俘仪式的,但礼部把一切都准备好了,老朱却突然改变了主意,不仅拒绝了献俘,而且还把买的里八刺封为崇礼侯,嗯,跟什么安乐公、归命侯差不多的意思。

    而洪武四年就是征蜀之战了,朱元璋命汤和为东路军主帅,廖永忠等率领京卫、荆襄水师由瞿塘峡直趋重庆进攻巴地,傅友德为北路军主帅统率河南、陕西步骑兵,由关中进入汉中攻打蜀地.征蜀之战非常顺利,明军两路势如破竹,明升反绑双手用马车载着棺材去投降,汤和与廖永忠秉承朱元璋旨意对其加以抚慰并将其押往京城。

    当时礼部的建议是“皇帝御临奉天殿,明升等俯伏待罪于午门外,有关官员宣读赦免诏令,如孟昶降宋故事”,而朱元璋则是批复“明升年幼弱小,凡事听由臣下,与孟昶不同,所以应当免去他伏地上奏待罪之仪”,直接封明升为归义侯,洪武五年随着大明与高丽关系的改善,明升、陈理一行二十七人被朱元璋扔到了高丽,让高丽的恭愍王监管了。

    总之,朱标从记事起,就没见到过父皇穿甲胄的模样,更别提这副甲胄如此古旧,却明显异常的“珍贵”。

    “父皇,这……”朱标一时语塞,不知该如何表达自己的惊讶。

    朱元璋微微一笑,手指轻轻抚过甲胄上的痕迹,仿佛在回忆着久远的往事。

    他缓缓开口道:“这副甲胄,是咱在年轻时征战四方时所穿,你看到的这些刀剑痕迹、箭孔,都是当年战场上的印记,你们可知这副甲胄是怎么来的?”

    朱标、朱雄英皆是摇头,他们哪知道怎么来的,这件事情朱元璋不说,估计没几个人知道。

    “当年天下大乱,义军蜂起,元朝丞相脱脱亲率大军数十万南征,脱脱用也速的计策,以‘回回炮’围了徐州昼夜不息地砸城,徐州城破后直接屠了徐州改名武安州,以白起人屠之名震慑人心,当时徐州义军领袖彭大、赵均用率残部逃来濠州,这两位兵多,濠州城内的几位元帅被迫依附于他们,咱的义父郭子兴元帅与彭大亲厚,被赵均用掳去押在地窖里生死不知,整个郭家乱成一团,部曲都要树倒猢狲散了,当时咱去求彭大出头,彭大见咱仗义,给了咱这副缴获来的甲胄,咱就是穿着这副甲胄,提着长矛去救郭元帅。”

    这段历史,还在朱元璋返乡募兵之前,淮西二十四将里的很多人甚至都没有追随朱元璋,所以这副甲胄的由来,可谓是鲜为人知。

    朱元璋顿了顿,继续说道:“每一次生死较量,它都与咱一道,挡了不少知道多少明枪暗箭,如今咱老了,这甲胄就给你了。”

    说着,朱元璋让宦官帮他把扎甲的系带给解开,把朱标按在了小凳上,给他穿上。

    朱标穿着有些不太合身,撑着甲胄显得略有臃肿,朱标其实不胖,就是长期坐着导致肚子有些大,朱元璋拍了拍他的肩膀笑了笑:“等以后,就由你传给英儿了。”

    朱标心中一颤,连忙道:“是,父皇。”

    说到这里,朱元璋的眼中闪过一丝感慨,他看向朱标和朱雄英,语气变得坚定:“咱希望你们能够记住,这副甲胄代表的东西创业艰难,守成也不易。”

    朱标和朱雄英听着他的话,心中充满了敬意,大明能有今天,是离不开朱元璋从一介小卒披坚执锐,一路浴血拼杀的。

    这副甲胄不仅仅是一件防具,更是一段历史的见证。

    他们默默地点头,都希望将这份荣耀传承下去。

    朱元璋走到朱雄英面前,说道:“英儿,咱已经在府军前卫筹备好了设立幼军的事宜,伱和在京的十岁以上的皇孙们,都将去那里接受军事训练。”

    这件事情不是突然通知,而是之前已经有了风声,所以朱雄英并没有对此太过惊讶,他惊讶的是竟然所有十岁以上的皇孙都要去,而太子和年纪较长的藩王,其实长子和次子的年龄基本都是十岁以上了,普遍在十岁到十五岁之间,正是活泼好动的少年时期,让这些皇孙去接受军事训练,可以说是要遭老罪了。

    朱标闻言眼中也闪过一丝惊讶,其实朱元璋是不希望自己的孙辈都成为武夫的,所以之前强迫他们入大本堂读书居多,但没有强迫进行军事教育,也有避免以后培养出的藩王军事能力太强导致强枝弱干的事情发生,所以朱标是真的没想到有朝一日,父皇会如此认真地让皇孙们接受军事训练。

    “在幼军中,你们都将被视为普通士卒。”朱元璋继续说道,“不要有任何优待的幻想,也不是让你们去作威作福指挥人的,每个人都要从最基础的训练开始,学会如何成为一个真正能上战场的战士。”

    朱雄英听后,心头涌起一股热血,他很清楚这是皇爷爷对他的期望,也是对他的考验,朱雄英深吸一口气,坚定地点了点头。

    “孙儿明白,定不负皇爷爷所望。”朱雄英说道,声音充满了决心。

    朱元璋满意地点了点头,这些皇孙们将会是未来大明的中流砥柱,他们的成长历练,对于大明来讲还是很重要的。

    朱雄英告退出去,接着,朱标又向朱元璋单独汇报了高丽的事情。

    等朱标回到东宫的时候已经是晚上了,吕氏在东宫的小厨房给他弄了点吃的作为加餐,一般来讲民间的普通百姓是没有这个条件的,到了晚上饿了最多灌一肚子水睡觉,不过随着承平日久,经济条件逐渐改善,很多稍有家资的家庭都有了晚上加餐的习惯。

    朱标与吕氏对面而坐,桌上的佳肴散发着诱人的香气,朱标看着吕氏轻声说道:“有件事情要告诉你,父皇决定在府军前卫设立幼军,要求十二岁以上的在京皇孙都去参加军事训练,允炆也包括在内。”

    吕氏闻言一愣,随即秀眉紧蹙:“允炆身体单薄,怎能经得起这般折腾?能不能跟陛下说说,让允炆免了?”

    她的声音中带着深深的忧虑,朱标握住吕氏的手,安慰道:“别担心,幼军里都是孩子,训练强度不会太高的。允炆去锻炼一下身体,也未尝不是好事。”

    吕氏轻叹一声,没有再说什么,但心中的担忧却始终难以消散。

    夜幕降临,吕氏独自回到房中,她的心中充满了不安。

    她坐在床边,一想到朱允炆那单薄的身子,满脑子就都是胡思乱想,他在严酷的军事训练中会不会受伤?会不会被人欺负?甚至要是有更坏的事情发生怎么办?

    想着想着,竟是无声地掉了几滴泪下来。

    就在这时,朱允炆从大本堂回来,看到母亲在哭泣,他慌忙上前询问:“娘,你怎么了?”

    吕氏没有说话,只是紧紧地抱着朱允炆的头,泪水打湿了他的头发,朱允炆心中一慌,急切地问:“娘,到底怎么了?你告诉我呀!”

    吕氏抽泣着将事情告诉了朱允炆,听完母亲的话,朱允炆挺直了胸膛,说道:“娘,你放心吧,我会好好表现的,不会让你失望的。”

    然而,吕氏却只是默默地抹泪。

    过了半晌,她才压低声音说道:“允炆,你不知道,军队都是那些勋贵武臣们的地盘,我怕你去了会受欺负,会有人害你。”

    朱允炆听了以后打了个寒噤,但还是撑着胆子道:“娘,我是皇孙,不会的。”

    不过,嘴上不害怕,心里却非是如此,次日一早,朱允炆是顶着一双熊猫眼起来的。

    东华门外。

    清晨的阳光透过云层,柔和地洒在东华门城楼的金顶上,闪烁着暖光。

    朱雄英离得近,到的也早,盯着“东华门”的牌匾出神。

    “大哥。”朱允熥忍不住问道“你在看什么?”

    “我在想,也不知东华门外状元唱名是个什么场景。”

    这时候,身后有人说道:“好教大哥知道,韩琦此言乃是野史。”

    所谓“东华门外状元唱名”,最出名的倒不是字面意思,而是当年北宋时韩琦整顿军务拿狄青手下焦用开刀,狄青向韩琦求情,说焦用有军功是好男儿,韩琦反唇相讥“东华门外以状元唱出者方是好男儿”,随后就杀了焦用。

    宋代跟明代,东华门都是皇城的东门,只不过在宋代,东华门外是整个开封城最繁华、热闹的地方,每次殿试结束后,朝廷会在东华门报出新科状元、榜眼、探花的名字,即“临轩唱名”,在韩琦看来,只有通过科举考试制度出来的读书人才是国家的栋梁,言外之意就是你们这些贼配军算什么人才?

    朱雄英回头一看,是燕王家的朱高炽和朱高煦两兄弟,朱高炽能来他是没想到的,因为朱高炽有先天跛足,身材又从小肥胖,其实不太适合军事训练,而朱高煦就是另一个极端了,朱雄英不太清楚这小子是吃什么长大的,但是十岁长得跟他差不多高这事就真离谱。

    朱雄英的身高放到现代世界都算挺高的了,在大明世界因为营养的原因,百姓的平均身高比现代世界是要更矮的,虽然皇室成员基本上可以保证充足的营养摄入,可凭啥一个十岁小孩能长到一米八啊?而且朱高煦还不是竹竿身材,而是一身极其夸张的肌肉。

    朱雄英思考了刹那,也只能归结为天赋异禀,实际上他能很明显的看出来,军事训练这件事,今天到场的就属朱高煦最兴奋。

    “确实是野史,所以非是东华门外出来的,也不能说就不是好男儿。”

    朱允炆这时候在几个宦官的跟随下走了过来,似是也想搭话,但仰望了一下比他高了快两头的朱雄英和朱高煦,最后啥都没说。

    很快,皇孙们便集合整齐了。

    老大太子家的朱雄英、朱允炆、朱允熥,老二秦王家的朱尚炳,老三晋王家的朱济熺,老四燕王家的朱高炽、朱高煦,老五周王家的朱有燉,一共是八名皇孙,今日就要前往府军前卫报到,开始他们的军事训练。

    当他们坐着马车抵达城外府军前卫的驻地时,只见广阔的校场上已经聚集了许多少年,这些人要么是勋贵家的孩子,要么是直隶良家子出身,他们或站或坐,有的在整理装备,有的在互相交流。

    几名皇孙的到来,立刻引起了众人的注意,他们纷纷投来好奇的目光,想要看看这些出身皇室的少年们会有怎样的表现。

    朱雄英并未因众人的目光而感到紧张,而是带头走到了迎接他们的军官面前。

    来迎接他们的不是别人,正是李景隆。

    但李景隆年纪大了,肯定不可能跟他们这些少年一起训练,而是来当教官的。

    李景隆冲朱雄英挤了挤眼睛,然后带他去见府军前卫的将领。

    为了幼军的事情,府军前卫已经经过了一轮大换血,很快他们就见到了现在府军前卫的指挥官们。

    府军前卫的指挥使是驸马都尉梅殷,此人长着张国字脸,身材高大神情严肃,按照辈分来讲,是众人的大姑父,他娶了朱元璋嫡长女宁国公主为妻,是个文武双全的人物,处事老成谨慎,不仅是明初的一代儒宗,而且还精于骑射通晓兵事,可以说是老朱最喜欢的女婿了,基本上是拿他当半个亲儿子看的,有什么露脸的事情,比如当学政主持考试、检阅军队,都会优先考虑让梅殷去露脸。

    而府军前卫的指挥同知则是平安,平安是朱元璋的义子,也算是半个亲儿子,其人满脸络腮胡,身材高大,据说力大无穷,临阵喜欢挥舞数十斤的浑铁枪厮杀,锐不可当,小名保儿。

    嗯,老朱一共收养过二十余人为义子,他将这些义子扶养成人后,便命偕诸将分守诸路,而起的小名也基本都是一言难尽的水平,比如平安叫保儿,沐英叫周舍,徐司马叫马儿听起来很奇怪是不是?

    其实这些名字跟元末华夏的胡风流俗有着很大关系,譬如“保儿”就跟王保保的“保保”是类似的意思,田艺蘅在《留青日札》就有记载“今人呼其子曰保保,或曰阿保,保儿,有保抱护恤之意”,属于是对少年的爱称。

    而“舍”是元代男性用来恭维对方的常用的两个称呼,“舍”是“舍人”的省称,除了作官职名称外,还是宋代民间对官员子弟的称呼,类似于现代世界的“少”,譬如很多男性的同学朋友之间会开玩笑,戏称对方为“某少”,实际上与家境很多时候没什么关系,在元代不仅官员亲属,即使平民子弟也可以被恭维作“舍”,这类风气在元末极盛,朱元璋收养的孤儿中,就有不少以“舍”为名。

    而派梅殷和平安这两个都属于半个亲儿子的人来府军前卫,其实朱元璋的意思已经很清楚了,两人的性格、能力,也正好能形成搭配,梅殷负责抓总,平安负责具体训练。

    梅殷和平安站在校场的高台上,目光如炬地扫视着下方的皇孙们。

    梅殷的脸上带着一丝和蔼的微笑,但眼中流露出的严肃神情却不容小觑,他开口道:“今日你们来到府军前卫,意味着你们将开始一段不同的历练。这里,没有皇室的尊荣,没有身份的贵贱,只有士兵与军官,你们都准备好了吗?”

    梅殷得到了稀稀拉拉、声音高低不一的回应,不过他并不生气,而是对着平安稍稍抬首。

    坏人有平安来当,相信皇孙们会有一段难忘的时光了。

    平安走上前一步,他的声音如同雷鸣一般震撼人心:“很好!记住,在战场上,敌人不会因为你的身份而手下留情。所以,你们必须自己变得足够强!现在,跟幼军的其他士兵一起去做基本检验!”

    基本检验,其实就是武举的那些内容,武举制度创始于唐代武则天时期,历经唐宋,元朝时期没有实施武举,到了明初才恢复,而不同朝代对武举的考核内容有所不同,唐朝武举考核内容有马射、步射、马槊、负重、摔跤,宋代武举考核内容还加了兵法,而明代武举则是先考兵法后考体能武艺。

    不过考虑到幼军都是少年,所以没给他们整太难的项目,基本检验一共就三项,分别是掇石、跑步、拉弓。

    掇石就是举石锁,石锁武举里分为二百斤、二百五十斤、三百斤共三个等级,要求是“掇石必去地一尺”,也就是把石锁提起来一尺,看起来不难,但事实上对腿力、腰力、臂力、指力的要求极高,因为你完全可以把这个场景想象为用手指抠着装满了重物的小冰箱外侧,然后给它举起来.不过少年们肯定不会去弄这么难的,而是分为了五十斤、七十斤、一百斤三个类型的石锁,毕竟太沉重的石锁,以这些十几岁少年的臂力,绝大多数人是举不起来的。

    “第一项就是举石锁”朱允炆的声音带着些许颤抖,他的眼神在五十斤和七十斤的石锁之间徘徊,显然有些拿不定主意,他甚至怀疑自己能不能把五十斤的举起来。

    朱雄英站在一旁看着那些石锁并没有说话,但身上散发出的自信让周围的人都不禁多看了几眼。

    朱允熥凑到他身边,低声问道:“大哥,你觉得你能举多重?”

    朱雄英微微一笑,没有直接回答,只是淡淡地说:“尽力而为吧。”

    周围的少年们开始讨论起来,有的人担心自己举不起来会被嘲笑,有的人则跃跃欲试想要展现自己的力量。

    朱高煦站在人群中,一脸不屑地看着那些石锁,仿佛在他眼里这些重量根本不值一提。

    梅殷和平安站在高台上也悄声讨论了几句。

    “准备!”不需要扩音喇叭,平安的声音如同雷鸣一般响起,镇住了场中的议论声。

    少年们立刻安静下来,整齐地站好队伍,等待着测试的开始。

    平安一声令下,少年们纷纷走向摆放在场边的石锁,朱雄英第一个走上前去,他选择了七十斤的石锁,深吸一口气,稳稳地举过了一尺,他的动作流畅而有力,显然还留有余力,赢得了在场众人的喝彩。

    别说七十斤,就是一百七十斤他都能举起来,不过朱雄英很清楚,让他们先当普通士兵肯定是第一步,个人的体能和武艺绝对不是最重要的表现因素,这些东西拉满了也只是一员猛将而已,组织能力、领导能力、指挥能力这些才是最重要的。

    朱允炆看到朱雄英轻松的表现,心中不禁有些紧张,他犹豫了片刻,最终选择了五十斤的石锁,朱允炆咬紧牙关,用尽全身力气,终于将石锁举了起来,虽然手一直在抖,动作有些僵硬,但还是举了起来。

    其他少年们也纷纷尝试举起石锁,有的成功有的失败,朱高煦是最夸张的,三个手指单手把石锁给抠了起来嗯,动作不规范,成绩不合格。

    举石锁测试结束后,紧接着是跑步测试,以检验体能和耐力,在校场上划定了一条长一千步的跑道,要求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往返跑。

    随着一声令下,少年们如同离弦的箭一般冲了出去,朱雄英一如既往地稳健,他保持着均匀的速度带着弟弟们跑,而朱高煦则是全力冲刺他的速度之快让人惊叹不已,很快就遥遥领先,第一个冲过了终点,而朱高炽则是只能无奈地落在最后面,慢腾腾地挪动着,他实在是不良于行,朱雄英向梅殷说明了,但是朱高炽自己反而要坚持完成测试,也只能由着他了。

    至于最后一项拉弓射箭,虽然只是最轻的步弓,而且靶子距离只有二十五步远,但没用过弓箭的朱高炽、朱允炆等人,拉开都费劲,更别说射到靶子上了。

    朱雄英这次稍稍露了一手,十发全中靶心,比朱高煦射的还要准。

    其实一开始梅殷是打算稍稍变革让他们用火铳的,后来怕炸膛出人命,他也担待不起,所以就沿用弓箭了。

    测试完这些基础项目,没给他们太多的休息时间。

    “——列队!”

    随着平安一声令下,被编到一起的皇孙们拖拖拉拉地按照来自府军前卫的总旗、小旗的指挥,排成一个勉强还算整齐的方阵。

    军阵在战场上的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冷兵器战争的会战动辄十数万人、数十万人,在通讯条件极为落后的情况下,士兵们维持士气和行动,靠的就是紧密的军阵,或许大明世界的士兵们没有现代世界的士兵们阵型那么赏心悦目,但军阵依旧是一个士兵最基础也是最重要的训练。

    换句话说,哪怕是一个什么都不会的农人,只要他手里拿着枪站好军阵,按照要求克服自己的胆怯和恐惧跟随军阵一起行动,那他就是一个初步合格的士兵了。

    战争就是这样,由无数个微小的个体构成了一个巨大的整体,真正决定一支军队下限的,就是士兵的战术素质,因为无论指挥官有多么精妙的战术布置,没有士兵的执行,都会沦为纸上谈兵。

    作为排头兵,朱雄英站在第一排,他的眼神坚定,身姿挺拔,进入状态很快。

    虽然是幼军,但是训练都严格按照府军前卫的士兵的标准进行,从小旗开始,到总旗、百户、千户,都是府军前卫的精锐,梅殷和平安这两位指挥官也不时地穿梭在方阵之间,纠正着少年们的动作。

    时间在训练中悄然流逝,随着日头渐渐升高,皇孙们的脸上也开始冒出细密的汗珠,每当有人动作不规范时,平安便会大声呵斥,甚至亲自动手,他的严厉让皇孙们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

    毕竟他们的父辈可以瞧不起平安这个老朱的干儿子,认为他比不上亲儿子,但对于皇孙们来说,平安其实就是他们的叔叔,再加上平安身材高壮有怪力,看着都让人畏惧,就连幼年体的朱高煦也不敢反抗。

    不过有人唱黑脸自然就有人唱红脸,梅殷却时常在训练间隙给予皇孙们鼓励和支持,他会在短暂的休息时间内与皇孙们聊天,了解他们的感受,用温和的话语激励他们坚持下去。

    操练了上午,朱允炆只觉得中午吃饭的时候,平时觉得油腻到根本咽不下口的猪肉,此时竟然也香甜了许多。

    不过,皇孙们虽然跟幼军的士兵一视同仁,但毕竟不是纯粹的士兵,文化知识也不能落下,倒也不是要每天从早到晚都待在这里训练,到了下午的时候,他们就可以回大本堂上课了。

    但其他人需要上课,朱雄英却不需要,一方面是他跟不上这些人的进度所以需要单独授课,另一方面是他的老师还没配齐呢.磨磨蹭蹭办完交接的解才子尚在路上。

    而就在吃饭完后,皇孙们乘坐马车离开府军前卫的驻地返回皇宫,梅殷却派人把正在跟幼军士兵们聊天询问籍贯姓名的朱雄英叫了过去。

    (本章完)


  (https://www.24kxs.net/book/2526/2526459/11110908.html)


1秒记住24K小说网:www.24kxs.net。手机版阅读网址:m.24kxs.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