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K小说网 > 我是赵括,人在长平最新更新 > 第三百四十四章 赵军北进燕国乱

第三百四十四章 赵军北进燕国乱


  没错,秦国打不了了!

  虽然作为战胜国,秦军的兵力损失并不算大,但钱粮却是耗费了不少!

  更要命的是,秦军大战已久,急需修整:楚地对峙一月,随即大军为破韩军,  急行军千里北上,又再试探性攻击韩国城池,随后又经关中回返楚地。

  若是要战,大军又需从楚地赶来。一来一去,秦兵再强,也真战不动了!

  更何况,如今秦王好不容易借着大败韩、楚两国的胜利坐稳了王位,内部虽然暂时安稳,  但若是秦王此时对赵宣战,  不说会不会败在赵括这个公认的第一战将手中,便是战事稍稍迁延,秦国之内必将横生祸乱!

  秦人好战不假,但绝不是盲目地好战!但秦人好的是胜战,是胜战后带来的战争福利!而不是失败的战争,以及无效的战争!

  所以,秦国想管、愿管但现在没法管。要是燕国能够坚持个一年半载,秦国倒是能够出手相助,只是没有外援的情况下,燕国能坚持得了吗?!

  至于最后的齐国,若是敢出兵援助燕国,这正是赵括求之不得的,趁着各国都腾不出手的时机,赵括很是不介意趁机在燕地歼灭齐军主力,甚至于一举攻灭齐国!

  当然,大概率的情况下齐国应该也是作壁上观,  能口头上声援燕国就已经算是很给力了。当然,  这样的声援也将成为未来赵国攻齐的借口之一。

  总之,五国之间,两个不想帮,一个不能帮,一个想帮但没法帮,唯一一个可能帮的,赵括甚至希望它来帮!

  可以说,因为秦王的突然离世,继而由韩、楚挑起的这场战争,虽然未对战国形势产生巨大的变化,但无形间消耗了诸国短期的战争,从而为赵国的外扩之路,形成了极其良好的外部形势!

  外部形势如此,就连赵国内部也是如此。

  因为秦国的情报实在太过突兀,导致赵括误以为秦国经过两年的修整,又要来搞事情了,所以一通王命下去,邯郸的羽林卫、陷阵营,上党的长平军都积极备战了起来。

  又逢三年之期将至,  李牧也在代地做好了灭胡的准备,代地军和归义军也是一级战备,只等赵括的一声令下就要出代地而北,干净、彻底地将胡人消灭之。

  可是随后的事情实在出乎了赵括的预料,没想到秦国这次是真没有搞事情,搞事情的却变成了韩、楚两国,甚至还想拉着赵国一起。

  那赵括能答应吗?坐山观虎斗才是最佳的选择!

  要是战事发生了小概率的事件,韩、楚真的赢了,自己已经做好准备的长平军、羽林卫等部也可以出河东而直取河西。

  要是战事按照正常发展,则韩、楚必输无疑,赵国不仅能卖秦国个好,也有了极佳的外扩的时机。

  而事实果然赞找赵括的预料那般,外部条件极其成熟,而且内部的精锐部队也都做好了热身的准备,这时候要是还按照原先的五年计划,执行灭胡计划,那就有点儿对不起秦王的死了!随即,赵括大笔一挥,改灭胡之战为灭燕之战。

  王命曰:

  “燕国无道,当伐之!

  令燕平君廉颇为主将,代地都督李牧为副将,北郡都李义为先锋,率代地军、羽林卫、陷阵营及长平军一部,并平北军及北郡所部,共计八万人马,以伐燕国。

  务使灭其社稷,获其宗庙,而迁其重器是也!”

  随即,廉颇率中央集团军,自邯郸而北上,李牧率代地而出,一万长平军也被田单秘密地用屯田兵替换了出来,加入了北上的阵营。

  尽管,赵括预料各国都不会有太大的反应,毕竟前两年才灭过一个周朝(国),如今再每一个燕国,好像也没多大的事儿!

  但赵括还是决定对各国进行战术欺骗。

  于是,几乎在使者出发调停秦韩之战的同时,大军便已经纷纷出发,而诸国的注意力却则被谈判给牢牢吸引。

  虽然谈判结束得并不算慢,但等到了调停结束,赵国的三路大军也早已在燕地蓟城成功会师。紧接着,几乎是邯郸的赵括召见各国使者,宣布对燕作战的同时,八万大军已经在廉颇和李牧的率领下,如饿虎扑食一般攻入了燕国境内。

  战斗来得很快,让燕国的君臣们几乎猝不及防!

  另一方面,燕王自打从蓟城逃出之后,便也熄了复兴之念,整日里便是饮酒作乐,不问朝事。可是,不论饮酒也好,还是作乐也罢,需要的都是大把大把的金钱啊!

  更何况,燕北之地并无行宫,一两日尚好,便当是体验生活了额,可若长期驻守,恐怕一直养尊处优的燕王,恐怕是绝难以忍受,于是宫殿的建设也就在规划之内。

  只是一边是日益萎缩的地盘,另一边是燕王及文武众臣们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除了收税,收重税,不断的压榨百姓,以相国栗腹为首的燕国朝廷,实在想不出更好的办法了。

  然而百姓心中是有杆称的,他们会用眼睛去看,会拿耳朵去听,尤其他们不少在赵国统治下的北郡还有亲戚。一面是赵国的新政让他们的亲戚吃饱穿暖,一面是燕国君臣无休止的压榨,即便再爱国之人,也不免产生动摇。

  于是,一日之内,赵国大军便下三城;

  不少地方甚至闻风而降!什么是闻风而降?就是赵国大军尚未到,百姓便绑着鱼肉他们的燕国官吏到城门迎接!甚至将城楼上的燕国旗帜都给换成了赵国的红色军旗!

  当然,其中也少不了早已侵入到燕国各城池中的羽林亲卫和暗卫们的功劳。

  所谓天时地利人和,尽在赵国!

  不过五日时间,赵国大军便已经推进到了如今燕国的国都——无忧城城下!

  看着手中羽林亲卫们发自燕国各地的情报,廉颇不禁叹息道:“此战真乃生平最为轻松一战,上兵伐谋,攻心为上,古人诚不欺我也!”

  “百姓苦燕久矣!吾等皆是顺天意而为也!”李牧也在一旁感叹道:“有我王之运筹帷幄,吾等可无忧矣!”

  也怪不得李牧的感叹,实在是这几日赢得太轻松了,除了边境上的一座几乎成了堡垒一般的城池,一路过来几乎就在没有遇到像样的抵抗。就连那个堡垒,自己也就是用投石车轰了小半天,里头的人便乖乖出来投降了。

  而随着越来越多的燕国城池在羽林亲卫和暗卫的带领下“弃暗投明”,李牧终于发现:原来在不经意间,王上已经把路给铺好,原以为还会有一场硬仗,毕竟燕赵苦寒之地,自古多慷慨悲歌之士!即便燕国终究要亡与自己之手,却没想到得来如此容易。

  当然,作为国都的无忧城,显然并没有想要投降的意思。

  廉颇却也不急!无忧城不同于蓟城,只是一个不大不小的城池而已,甚至在燕国蓟城被占领前,都算不得燕国的大城市。

  即便成了燕国的国都之后,虽然经过了燕国朝廷的一顿加强,却也因为种种原因,最后演变成了稍稍整顿,最终呈现的就是:城也不大,墙也不高,是壑也不深。

  但终归还算是块骨头。

  廉颇决定将这块骨头留着,一来可以留着慢慢啃,二来可以以此来吸引各路援军,进而在燕地这关阔的大草原上干他一下子!

  随即代地军一部万人,并长平军所部一万人马,兵分两路,绕过无忧城,占领燕国的其他城池和要道。

  之所以敢于果断分兵,一是燕军的羸弱,让廉颇很放心,二是因为赵括打的时间差,即便他讲燕地扫荡一遍,其余国家也刚刚知晓,若此时有其他国家出兵的消息,自己再行归来抱团也还是来得及的。

  果然,事情不出廉颇所料。

  不过十余日,王樯便带着两万大军将燕国除了无忧城外的城市都给吞下了!而至此时,也不过收到了由赵王括转发的来自秦国和齐国的“严正抗议”而已!

  廉颇知道,是时候了!

  随即摆在城外许久未曾立功的投石车,被重新布置,无数刻着劝降文书的竹简被投石车抛入了无忧城中。

  显然廉颇是打算将攻心之策运用到底了!

  而随着燕国近乎全境的沦陷,原本就焦躁不安的无忧城百姓们,变得越发的人心惶惶。而燕国的君臣们都把最后的希望放在了诸国的调停之上!

  “当年之齐国,独霸于西方,何其强大也,只因为灭了一个弱宋,便遭五国共伐之,险些因此而灭国!”相国栗腹劝说燕王道:“今赵国无故而伐我,更欲谋我社稷,此诸国所不能容也!”

  “只需我等紧守城池,待各国之援兵齐至,便可绝地反击,便是光复旧都,还于蓟城,亦未可知也!”栗腹继续给燕国的众文武大臣们打着气。

  要说栗腹的想法倒也没有什么大错,错的只是这个世界变化太快了。实际上两年前周朝(国)的灭亡已经宣告了战国进入了最后的时期——大一统的时期。

  地处诸国中央,并有大义之名的周朝(国)被灭尚且无声无息,无一国指责于秦,况地处蛮荒北疆,几乎被中原诸国排斥在外的燕国乎?

  更何况,秦、韩、楚三国刚刚进行了一场大战!

  用脚后跟想也知道,并不会有国家会冒着得罪赵国的风险,来救援一个根本没有任何意义与作用的燕国!

  当然,明白这个道理的燕国大臣并不是没有,但这样的声音很快被压制,进而消失不见。

  燕国朝野上下对现状的视而不见,其中固然有栗腹身为相国的“权威”所致,当然也有保存最后一起希望的意思,但更多的是人们在困境中,尤其是在近乎绝境之中,只愿意听见自己愿意听的,有利于自己的消息。

  所谓自欺欺人,应该就是如是吧!

  当然,栗腹一番鼓舞人心的言语,倒也并非全然毫无意义,他的话语,至少给了深爱燕国的臣民们黑暗里的一束光亮,虽然并不亮眼,但至少暂时稳住了岌岌可危的人心,也至少让无忧城和燕国得以苟延残喘一些时日。

  但,很可惜的是,这样的一段自欺欺人般的安稳时间并不会太长,即便赵国的廉颇不攻,随着各国使者的消息传回,等待着心向燕国的臣民的,便是更深的深渊!

  而对于燕国而言,该派出的、能派出的使者早已撒出,可以说燕国所能做的,都已经做完了。而这样苟延残喘的日子对于燕国而言,除了煎熬与等待,根本毫无意义!

  尤其是那些明明知道诸国几乎不可能出兵援助自己的所谓明眼人,很多时候,众人皆醉我独醒的感觉,并不怎么好!

  虽然这样的日子对于燕国和所谓“有识之士”而言并不好受,但对于相国栗腹和他麾下的一众燕国大臣而言却是难得的宝贵时间!

  无他,毕竟搬家需要时间,即便他们的大部分资产早已运往了齐国,但剩下的家财他们也不打算放弃,能拖一日,他们便多一日想办法的时间。

  当然作为一国国相且手握蓟城几乎所有兵权的栗腹,自然不会如同他的手下那般的小家子气。

  他在想的,乃是要趁着燕国还有一口气,如何将燕国卖出个好价钱!

  没错,栗腹想的不是如何破敌,如何让燕国躲过一劫,而是想着让燕国为己所用,为自己贡献出最后的价值!

  世上事往往如此,曾几何时,燕王喜也是一个勤于政务而野心勃勃的王上,而栗腹虽然有些媚上,有些贪功,但却也不失为一个勤劳爱国的好相国。只是接连的数场大败,彻底地将二人摧毁。

  一个变成了只知享乐的无道昏君,一个变成了出卖国家利益的奸臣。

  百年之后,史书上或许会如此描述燕国:一个昏庸无道,一个奸臣小人,有如此之君,有如此之臣,燕国安能不灭哉!

  只是,大约人们都忘了:隋炀帝杨广也曾是个意气风发,朝气蓬勃的少年郎。


  (https://www.24kxs.net/book/2542/2542207/719125392.html)


1秒记住24K小说网:www.24kxs.net。手机版阅读网址:m.24kxs.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