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3. 物理(十八)


不少人从天书短短几句话之中发现了商机,甚至天书还给他们找了受众。

展示的那些装订的,不是书画就是儒学经典佛道典籍,都是要么有钱,要么咬咬牙也会掏钱的群体,太合适不过了。

纸张还没做出来,已经有嗅到商机的商家,开始联系有审美有名气的画家,给这装订的几个不同的办法,都做上新奇又好看的造型了。

这些大多是秦汉的商人,因为啊,宋朝的商人都已经把这些玩出花样来了,倒是觉得有的书上打的流苏,造型十分别致,可以照着卖一卖。

这就属于眼光独到类型,一眼能看到和编的具有现代特色的流苏,也是很难得的。

诸葛亮摇着羽扇,看着天书上展示的各种华丽款式装裱,心里计算着要是夫人和自己设计,能赚回来多少钱。

离家在外才知道钱有多重要,特别是来了曹操治下的许都,明眼人都能看出来现在曹操是正站在上风的。

甚至他还在对内争天下的时候,对外用计谋收服了,在李傕、郭汜起兵后,趁机参与中原混战的南匈奴,并且从匈奴手中救回了才华横溢的蔡文姬。

天下动乱,但是曹操这儿是安全的,毕竟就诸葛亮的谋略,和这些天呆在这儿的体感来说,只有曹操他们谋算着怎么打别人的份。

甚至考虑的是,怎么花最少的钱,打最漂亮的战斗。

不得不说,几乎无后顾之忧的战斗,看起来就比那出师表里面,他自己殚精竭虑的日子过得舒心。

即使过去了这么多天,胸有大志,但是年纪尚轻的诸葛亮,还是没能想明白,那文章里的“先帝”和幼主,难道是救过他的命吗。

又或者,诸葛亮看着前面在微服私访,体会民情的刘协,看着身侧不自觉比以往更加注意体态的荀彧。

难道是移情作用死去的先帝,年幼的少主,“蜀汉”之名

没亲身体会过诸葛亮没办法代入那个人到中老年之后,依旧满心期待着扶持蜀汉的那个蜀汉的丞相。

但是,他能看到现在的风雨飘摇的大汉,是乱世,但乱世之下也有和谐安康的地方。

被挟持的幼主没有权利,没学过帝王之学,微服私访没一会儿就已经沉浸在了新奇的玩意中。

荀彧能接受信誓旦旦要出来体会民生疾苦的幼帝,欢天喜地地遗忘了本心,一味往新奇之物上看的样子。

但是,诸葛亮没办法,他受不了自己寄予厚望的汉主是这个模样。

他想,或许想要维持大汉的荣光,也不一定要有名义上的大汉,名义上的有汉王室血脉的帝王。

就像是天书所说,即使在千年、万年之后,人们依旧会因为曾经历史上有个辉煌的大汉王朝,于是自信地向世界宣告,自己是汉人。

这才是大汉的骄傲所在。

诸葛亮头脑风暴了一会儿,又暂时压下去了内心的想法,现在曹操没有强制让他表态,那么他当做黄月英的丈夫,在曹营生活也是极好的。

准备装聋作哑的诸葛亮,十分坦然地接着跟刘协走,他和刘协负责买买买,荀彧负责付钱。

这一天的行程下来,传到曹操耳朵里的时候,直骂诸葛亮狡黠。

郭嘉在旁喝着茶水,没酒的日子每一秒都是度日如年,说出的话也格外地风凉。

“谁让主公您看中了人家的名气、仁义和脑子呢”

曹操算是对自己这个谋士无语了,自从天书出现之后,郭嘉一天比一天嚣张,看看现在,都敢跟他没大没小地说这话了。

“难道不是你想看看诸葛亮这个人的吗”

听到曹操这个话,郭嘉脸都绿了。

“别人不知道,主公你还不知道”

曹操听这句话就想笑,没别的,他可太知道了。

“谁能想到诸葛亮和我们差这么多”

郭嘉看到诸葛亮的时候,那张脸嫩的能滴出水来。

他就说,怎么之前没听说过诸葛亮的名头,诸葛家走动的人也不少,一直只当做是隐士,没想到竟然是年纪小,根本还没来得及扬名。

在这个年纪小的基础上,郭嘉就对诸葛亮能刚从水镜先生司马徽那里读完书,就能耐着性子在家种地这件事敬佩不已。

大家都是聪明人,谁不知道谁呢,他郭嘉一开始恃才傲物,也是有着想要在这乱世里做出一番成就来的想法的,当然现在也有。

郭嘉没有耐心在家种地,更没耐心像是姜太公一般,等着愿者上钩,更不会在天书给他扬名的时候,直接避开风头,选择亲自体会民情。

诸葛亮去过江东的事情,别说是曹操了,郭嘉都知道。

而且啊,郭嘉还知道,现在在江东混得风生水起的那个年轻的县官庞统,正是诸葛亮的同窗,似乎两人还并称“卧龙凤雏”。

郭嘉扼腕叹息,诸葛亮从江东离开的时候,就应该把庞统也一起带出来才对。

现在曹操的领土越来越大,太缺有脑子敢谋算的谋臣了,特别是能治民的,稀缺人才。

三国的人各有各的成算,江思瑶也是,她秉承着帮人帮到底,送佛送到西的原则,也一并将印刷术也说了。

如果说指南针的出现让人们在大海上的航行更有方向感,从而促进了航海事业的发展。

“还有帮助咱李广大将军封侯”

武将之间不像是文官,总有说不完的新角度,他们比较专一,逮着一个话题啊就能一直说下去。

李广也不生气,这么说好啊,这么说不就意味着,“老李我啊,在后世可是有名有姓的,不像是个别人,说不定在史书里就出个名字,连路痴这样的故事都没有咧”

李广是会戳人心窝子的,在场的除了卫青、霍去病,也就刘彻是在后世也声名赫赫的。

刘彻哈哈大笑,也没说李广说得如何,但也顺着他的话在说,“就是就是,在后世没个名气的人,连被看笑话的资格都没有。”

被看笑话还是件好事不成

李广一双虎目都快瞪圆乎了,刘彻不接招,只装模作样地拿着手里的奏折,反复地观看。

半晌,来了句,“还是天书给看的,那个纸好啊,装订的也好。”

要不是这是皇帝,文武百官都能怼上一句了。

还用你说

天书的声音还在继续。

火药的出现让人类拥有了掌握爆炸的能力,对科技发展起了推动作用。

没有火药的秦汉不知道火药出现了会带来什么科技作用,但是已经有火药的宋,大家其实都不懂天书说的科技,在没讲物理之前,大宋有没有出现过。

“难道科技不是天书带来的吗”

苏轼现在乖觉的很,他和弟弟以及父亲一门三进士之后,在朝堂上掀起轩然大波。

这波澜倒不是觉得他们家在科考“舞弊”,自是没有那一回事的,而是啊,很多人觉得,既然他苏轼在仕途上也走得不顺,干脆就别给要职,就放个闲职,让他做做就挺好的。

甚至还有说他弟弟苏辙的,当官不好好当官,只顾着自家的私情,一年到头“捞哥哥”能有什么政绩。

可把苏轼给气迷糊了,他自己是个什么人他自己清楚,弟弟是个什么样的人他更清楚。

他确实,在人情世故上,在官场这一块应该是没有那个能力身居高位的,但是如果弟弟有,却被自己耽误了,那么他能气自己一辈子

苏辙倒是无所谓,甚至来宽慰他。

“哥,要是真给咱俩闲职,也是好事。”

“好在何处你不是最想要为民请愿,想给百姓做点实事吗要是真在官场当个活摆件,能高兴”苏轼愁眉苦脸,但是也没辙,他倒是想写诗词抨击这件事,但如果。

如果这是皇上也默许的呢他这一抨击,不就正是自己被贬的第一个原因吗

“好在,我不用费劲心力做更好的实绩,来捞你呀。”苏辙一本正经地说这话,得到了苏轼当场回怼的四个字“想都别想”。

苏轼一边开始找纸笔准备创作,一边在嘴里嘟囔着,“我可是你的亲哥哥,难道你还不打算捞我不成”

“捞捞捞,一定捞,我发誓,哪怕是为了哥哥做到宰执,也要努力把哥哥捞出来。”

兄弟俩毫不避讳地说着被贬,晋升之类的话,实际上并没有把天书的“预言”当回事。

或者说,他们并不信。

有些人或许会因为,从天书口中得知了一个光辉灿烂的未来,就放弃努力。

或许知道自己会烂到地心里,就干脆摆烂,但是他们兄弟俩不会。

就像是,如果在李白面前提前作出了他的诗句,那么你会成为李白,他会变得碌碌无为吗

不会,李白的才华足以让他写出别的,甚至更好的,说不定有你之后,他意识到了文学之路更适合他,放弃对仕途的追求。

毕竟他和骆宾王一样,都不太适合走仕途的样子。

知道自己的未来,苏轼一家也没有唉声叹气,亦或者是沾沾自喜,面对朝堂的“排挤”,苏轼选择展露自己的才华反击。

写词,没有什么人比大宋潮流分享官苏轼更爱写词的了,他不准备正面回应朝堂里的腥风血雨。

反正他们一家的进士是实打实的,才华是实打实的,与其进行辩论,不如写一首让人耳目一新的词出来。

官场上的那些人暂且不论,在百姓这里的口碑要保持好,毕竟。

苏轼可是有点在意自己的身后名的,要努力洗刷掉啃弟弟的风评

有人为自己的风评担忧,江思瑶自然是不背这个黑锅,因为想扣给她,她都没这个意识。

造纸术让人类得到了一种全新的保留历史和文明的载体,使得人类文明不再轻易断代。

而印刷术,在造纸术的基础上进一步促进文化的传播。

就像是,会了九九乘法表的人,很难想象结绳计数会怎么操作,大家会想,一个个数,不浪费时间吗

有了文字的人,也对没有文字的表示惊讶,只靠口口相传,能确保信息的准确吗

三皇五帝的结绳记事演化到了夏商时期的龟甲、兽骨留存文字,再到竹简、木刻、石刻等等记录的手段,一个个都代表了人类文明的进步。

正是因为有文字记录,才会有下一代的人通过文字了解曾经发生的事情。

造纸术造出来的纸便宜大碗,当然,如果要高端的,也有商家加入一些精巧的构思,让纸从白色变成别的颜色,带上花纹,带上香味,都是能做到的。

走高端路线,可以满足贵族们对审美的要求,走低端路线,则大大降低了学习的成本,让寒门学子不再为学习的高昂投入而发愁。

江思瑶对造纸术、印刷术的推崇,也正是豪门贵族对它抵制的原因。

贵族之所以是贵族,正是因为他们在不少地方有比普通人优越的点。

比如说权利,比如说金钱,在比如说丰厚的藏书。

有的人是会战乱的时候,带着几车孤本一起跑路。

而曹操也做过类似的事情,被他从匈奴手中救出来的蔡文姬,是蔡伯喈的女儿,自幼拥有过目不忘的记忆力。

战乱时期,蔡伯喈没有死在董卓的屠刀之下,反而是因为在司徒王允组的局上感叹,就被下了监狱,六十岁在牢里死掉了。

蔡文姬在匈奴,因为思念故土创作的胡笳十八拍被大众所知,但是很少人知道,她依靠自己过目不忘的记忆力,默写了四百多本书籍,送给曹操。

这对曹操来说是极大的助力,因为他出身不比袁绍,虽然他俩都是庶出,但是袁家比曹家的家世背景漂亮了不止一点点。

袁绍和袁术举起袁家的大旗,引得十八路诸侯齐聚,也正因为他们贸然行事,盘踞洛阳的袁家被动作一网打尽。

其中包括了袁家的正统嫡长子,袁基。

当然,正是因为主脉全被杀了,袁绍和袁术反而能更理直气壮地认领袁家这块牌匾。

而曹操则不同,他家是宦官家庭,特别是在汉末十常侍霍乱的情况下,他家这个家庭背景,举大旗也不会有多少人来跟。

他的家底正是他自己一点点攒出来的,靠他在战场上的凶狠,靠他对时局的把控。

总算是积累了一家子的谋臣,但是人好积累,地也能种,财富和书籍却是没办法的。

曹操救了蔡文姬,也不能排除他正是基于蔡伯喈家据说四千篇藏书的可能性。

蔡文姬拿不出四千篇,她给曹操背了四百篇,一个夸张的数字。

四百篇,也是顶着世家大族的压力下默写出来的。

如果说,这造纸术现在已经有了,大家也都很满意这个东西的话,那印刷术绝对用它的名字就让世家大族望而生畏。

平时可以展出部分孤本,让人借阅,已经是大家族仅剩的良心了。

而这印刷一出,再一想到蔡文姬给了曹操足足四百篇。

这个一开始并不以为意的数字,顿时就变得让人如坐针毡了起来。

万一,曹操再一时想不开,真的把这四百篇都印刷出去,那么孤本将不再是孤本,他们手里肯定会有一部分受到损失。

难不成最终被权贵束之高阁的知识,成了他们收集的名人周边不成

为了让孤本拥有孤本的低位,而不是因为他是原版手抄本所以有珍藏价值,很多人开始走动起了关系,想探探曹操的口风,了解一下曹操是个什么样的意图。

而曹操本人

那是一整个欣喜若狂,喜不自禁。

“天书真乃吾知音知识就该流传出去”曹操斩钉截铁地说道,在跟在荀彧一同进来的诸葛亮眼里,此刻的曹操像是多了一层说不清道不明的滤镜。

诸葛亮也是这个时候发现。

哦,原来曹操真的是发自内心地能当个对百姓好的人。

荀彧听这话也十分赞同,甚至主动提出愿意出借荀家的藏书。

诸葛亮也愿意。

郭嘉懒洋洋地表示自己也可以回郭氏舌战群儒,给曹操借来,只不过啊。

“你确定,不是单纯地想让自己写的诗词流传下去”

有时候,当个好主公真的挺难的。

曹孟德努力压抑着自己想要把眼前这个笑眯眯损人的郭嘉脑袋砍下来的冲动,硬邦邦的说。

“主公我是不会忘了你的,到时候我编个诗词集,把你们的也都收录进去,让你蹭蹭主公的名气。”

正是诸葛亮进来了,让心眼子比火龙果的籽还小的曹孟德想起来了,郭嘉说他就说想蹭诸葛亮的热度这件事。

热度,他曹孟德肯定也有热度,单单是他挟天子以令诸侯这件事,就能在史书上留下一页

诸葛亮倒是听说过曹操的诗文,写得是好的,曹操也好,他的儿子曹昂、曹植也好,都在文学上的造诣不浅,即使真的编书流传下去,也是应该的。

要是诸葛亮的这个想法被郭嘉知道了,只会再度感慨年纪,即使是聪明人,年幼的时候都是天真的。

比如,曹操,他只是单纯的自恋罢了,他觉得自己的诗文有资格被后世传颂。

江思瑶如果知道,必然会当场闭嘴。

因为啊,她一点都不想背诗背词,太可怕了,语文当中的,“全文背诵”,这几个字简直是校园规则类怪谈,让人多看一眼,就会两股战战。

我国的四大发明,大多传出去,给国外带来了深刻影响。

比如这印刷术,在没有科举的年代,我们依旧会努力认字,而国外不一样。

在印刷术传到国外之前,他们那儿的人基本上有超过大半的是文盲,大字不识一个。

我们有自己的语言,自己的文字,甚至字还有不同的写法,即使是平时行走坐卧,也自有礼仪。

而国外则不然,印刷术被传过去之前,识字的人在欧洲是凤毛麟角,十不足一,就连贵族里面,也有不识字的家伙,还很多。

印刷术过去之后,第一步就用在了圣经上,普及了扫盲教育的同时,也变相支持了教派。

当然,对咱来说,是一件好事。

我们的信仰可以归结为这几个字,“中华大地,不养闲神”,好听的说法就是,我们内心强大,并不为神明操控。

不好听的就是,讲对我有利的事情,大师会说话多说点,讲对我不利的什么封建迷信,我根本不信。

当然,也是因为我是没有信仰的人,或者说我信仰我自己,相信人定胜天。

而欧洲,他们一度是教派控制皇室的,神权压倒了君权,印刷术的出现,让教派发展信众变得更加容易。

天书会偶尔讲点国外的事情,而这个国外时常和他们自己派船找到的国外不同。

比如这物理、化学、生物等,不少人抱着去“圣地巡游”的心态,然后漂洋过海过去发现。

嘿,跑错路了,上岸发现一窝野人。

错频了,应该是,嘿,找对了,但是自己被围观了,船上装的货物不仅被一扫而空全换成了黄金或者昂贵奢侈品。

他们想要交流的知识,也变成了单方面的演讲。

大家也不傻,咱有天书的无条件帮助,那是我们华夏的运道,给外人多讲了,只会拔苗助长我们的敌人,平白给自己培养对手。

最主要的是,不能是送上门去讲的

大家都很默契,发现交换不到知识之后,便是只讲一点点,然后给一个简约版的路线图,教人家怎么来我们华夏,到时候系统学习。

关于不怕事引狼入室吗

没事,是客人,来了我们会好生招待。

是敌人,来了也有天书拔苗助长的成果,炸药也在等着。

即使是大清,也在天书给的只言片语中,将炸药又提高了一个等级,隐约摸到了现代黄火药的门槛,爆炸能力直线上升。

当然,也有对国外的制度表示不解的。

“怎么还能让宗教插手国家事务,难道说,皇帝实际上是傀儡吗”

李世民不理解,他简直大受震撼。

这,听过的关于咱华夏的,现在天书讲过的缺德笑话里面,也就是宋朝有个道君皇帝。

江思瑶还没说过顺治意思五台山出家的事情,毕竟这个不保真,但是也能作为缺德笑话。

皇帝当道士,和道士做皇帝,在大家心里还是两种概念,硬要选的话,还是前者吧。

唐朝因为姓李,所以对同样姓李的太上老子李耳较为推崇,在唐,三清中上清太上老君的地位是最高的。

别的朝代有更为推崇玉清元始天尊的。

但是即使是这样,李世民也未曾想过让道教参政的事情,这不是理所当然的吗

封建君主,讲究的就是一个皇帝中央集权,汉武帝时期推出“君权神授”是加强君权的。

不是真给自己找个能管事儿的爹,那就太可怕了点。

李世民不明白,怎么不削弱神权的力量啊

这件事难道不是很好办吗

即使是作为神权的“代理人”也并非神明本身,操控政治的,是代理人还是神明,这不是一目了然的事情吗

“或许是不想吧。”魏征的话多少带了点阴阳怪气。

难道是人家不想改变这样君权神权并立的局势吗,还能是不乐意啊

李世民被这么噎了一下,倒是没再纠结国外的事情了,关心自己,不然魏征高低得开始提建议了。

“诸位爱卿,这用印刷术印刷学术典籍的建议,意下如何”

要说之前,能同意的绝对是少数,即使是为了大唐舍生忘死,也没有用自己家的家底去填的。

但是现在,大家有了新思路。

天书不是说诸子百家在未来已经断绝的差不多了吗

大家家里多少都有些别的学术的古书典籍,放出来印刷,一方面留名,一方面保留这些知识,两全其美。

这样想的人不在少数,当然也有愿意把家里孤本放一些出来的,自然更好了。

大家又商讨一番印刷出来该如何利用的事。,,


  (https://www.24kxs.net/book/2563/2563281/11111020.html)


1秒记住24K小说网:www.24kxs.net。手机版阅读网址:m.24kxs.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