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章 芒种
朱棣生日小庆了之后,就到了到了立夏了,农民一天到晚是没得闲的,清晨挑水打柴,白天挑土修房,放牛放马,碾谷磨面,种菜备耕等等。现在离煤洞比较近的这个皇庄,已经可以用上煤了,捯饬牲口也有人在做了,已经减轻了不小的负担了。
朱瞻基好不容易建的小土窑终于建好了,有三个窑室和一个烟囱,当时也没有这种窑洞,可以烧红砖,陶器。试烧了几窑,可以顺利出红砖,朱瞻基过来看,蛮高兴的,就在这里住下了。
这里是李家庄,有一个退伍的兵丁许敬在管着,这一处也是南下的一条交通要道,着名的卢沟桥就在这里,经常人来人往,朱瞻基打算在这里修建一个集镇。
曾敏学是刚刚上任的宛平县县臣,举人出生,湖广临武人。朱瞻基要在皇庄里种苹果树的事情,大家都知道了,宛平可不是一般的县城,皇城脚下,朱瞻基的储位稳固,当然会留意他的一主一动,听说在朱瞻基在李家庄住下,赶紧就来参拜。
朱瞻基听了大喜,就请了进来谈话。一番见礼之后,条件也比较简朴,也没有什么好招待的。
“曾大人不要见怪,这里实在是没有什么好招待的,都是从无到有,现在没有什么,将来肯定会好起来的。皇庄现在只是接济一些穷苦之人,只要有心,将来出人土地也是轻而易举的。”
“殿下说得是,皇上英明勤政,百姓受益量多。”
“曾大人祖籍何处?”
“小臣出生临武县,才识学浅,十一年才考上了举人,现忝为县丞。”
“临武?”朱瞻基没有听说过临武,不知道在哪里。
“临武隶属桂阳,与广东交界。”
“自古桂阳人杰地灵呐,可有什么特产,桂枝是不是出自此处?”
“殿下说得极是,桂枝即桂阳也,始出桂枝,才以桂阳命名。”
闲聊了几句,朱瞻基亲自带着曾敏学查看养猪场,推肥场,学校,苹果树,窑场等,一边逛一遍闲聊。
“曾大人对于宦官怎么看,太祖曾言宦官不得干政。”
“宦官出生不好,大多爱贪财。”曾敏学觉得不好回答这个问题,大概是太监行为出挑引起太孙不满?
“英雄不问出身,关键是要把事情办好了,不惹上麻烦。”朱瞻基本身对太监没有什么好感。
“太监也是人,只要是人就会有贪念,古话说得好贪心不足蛇吞象,这就是本性,也是动力,不能禁止也不能放纵。穿戴不过一袭,眠不过一方,生不带来,死不带去,纷纷扰扰到头来还是一场空。以德为准,才能配位,按序就班,这些都是夫子的教导。”
“早就听说殿下天资敏悟,臣等不及也。”
“曾大人出身南方,可熟悉北方农事?”
“略知一二,到了北方亲自到了地头查看,才知道粟跟狗尾巴草长得很像,差点闹出笑话,以为是狗尾巴草。”
中午大伙儿一起吃饭,都是些粗菜淡饭,另外多了一份鱼,鱼汤很鲜美,多了一点辣,是加了胡椒粉。曾敏学跟着朱瞻基混了几天就熟悉了,就借口说他身边没有人侍候,请让他女儿过来侍候。朱瞻基说给不了名分,只能在皇庄侍候,曾敏学二话不说就送来了,只有十二岁,起名叫曾嘉颖,小名悦儿。
古话说:“四月芒种麦在前,五月芒种麦在后。”今年芒种在五月,还没有到芒种这一天,朱瞻基就说可以收了。以前小时候“双抢”的时候,也就四五块,拢共两亩左右,每天都累得像猪爬一样,大人小孩齐上场。
现在每家五十亩地,要在十天之内收割完,平均一天要割五亩,最低要三个人才能完成,还要收呢,真的像拼命一样,五更天起床,天黑了还不收工。中午一餐就能吃七八个馒头,这个时候如果不吃饱些实在干不了活,难怪身体不强壮。
麦子收了之后,要耕地,马耕就快了,牛耕的话,不知道要耕到什么时候去。这个时候一般种粟,豆子,荞麦,芝麻等,粟的价格跟大米一样,比小麦还贵,产量也差不多,下种都是没有底肥的,难怪产量不高,发芽后还要间苗,补苗。
好在不是所有的地都是种小麦的,还有种棉花的,棉花要到秋天才成熟。
粟种完之后要锄草,锄草要锄好几次,正是天气最热的时候,所以说是“汗滴禾下土”。
接着麦子要脱粒,一年到头忙活下来,一亩地马马虎虎可以养活一个人,虽然如此,田价还是越来越贵,一亩田可能要十年或者二十年才能回本,但是可以传给后人,田还是比较宝贵的资源的。
这个时候小麦已经晒干装袋了,粗略算下来,亩产量已经轻轻松松增加了一石。每家差不多都破例留了10石粮食,大家伙都很高兴,说太孙殿下使了什么妙法吗,给他一捯饬,产量就翻倍了。曾敏学也搞不懂,就来问。
“种地前先要耕好地,选好种子,人畜的粪便要经过发酵才会更快的更多的被庄稼吸收,这个至关重要,就像蒸馒头之前,要参点老面发酵一下。
什么事情都是相通的,在乡下就要有集市场,农民一般地没有渠道进行买卖,往往丰收的时候,粮价压的很厉害,青黄不接的时候粮价又上涨,在这里开集市还是很有优势的,可以方便来往的过路客。
如果北京的百姓听说这里粮价便宜肯定也会过来买的,集市越来越大,鸡蛋,鱼,猪肉,蔬菜等等都可以卖的,大家也不要都挤进北京城里,你信不信,将来北京城人越来越多,到时候就什么都贵了,进京赶考的,是愿意住在京城贵的要死的地方,还是愿意住乡下便宜的地方?
这就是发酵,想要吸引读书人光这点还不行,还要有着名的典故景物事,书院,书馆,茶楼等等。”
曾敏学头一次听到这么说,也是半信半疑,正好朱瞻基让他去做就行了,图纸已经画好了,下水管道预留,先建一期工程,红砖,瓦,蜂窝煤炉子等加紧烧制。他特地让烧制一批陶花盘,他准备养一些花草,这是他的念想。
秋天的时候,粟也丰收了,红薯也种了一些不多,埋下茎叶之后要浇水,太费功夫了,北方一到秋冬的时候,河水就干枯了用水不方便,而且随着人口的增加,地下水也会越来越少。朱瞻基就是要把李家庄做一个样板出来,一些表现好的庄户以后可以当管事,像许敬这样的,给他一个庄园又有什么呢。
(https://www.24kxs.net/book/2975/2975529/11111114.html)
1秒记住24K小说网:www.24kxs.net。手机版阅读网址:m.24kxs.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