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K小说网 > 大唐之最强太子爷完整版 > 第487章 麦田!

第487章 麦田!


  长安郊外-麦田边

身着布衣的李承乾与一位老汉相对而坐,从李秀手中接过两个酒葫芦,带给老汉一个。

“老哥,今年如此风景,不必担心粮食的问题了吧!”

美美饮了两口酒,老汉长出一口气:“是啊!今年丰收,朝廷又消减两成赋税,皇恩浩荡啊!”

不过,问题也有,就是常平仓收粮的价格,好几年都没变过了。守仓的老爷说,粮食太多了,朝廷的新仓还得几年能完成。

可谁家的粮食能一放放几年,放不住了,就得便宜卖了,价格要远远低于常平仓。哎,又是少挣了不少铜板。

哦,李承乾了然点头,李治跟他说过,朝廷在各道、州、县的仓,是分级修建的,从大向小修,以保证不会由县到道逆向撑破。

而关中的粮仓呢,比较特殊,因为有帝都的原因,州、县的粮仓也比其他地方大一些,所以修建的周期自然会更长。

以前啊,粮食永远都不够,仓里的粮食,永远都是兜兜转转的,能保证三成的仓储,便是不错的了!

现在呢,沟满瓢平,撑到暴啊!百姓也的确富了,已经在担心剩余的粮食不够,影响收入了,而不是粮食不够吃,饿死人。

“老哥,你放心吧!这朝廷收粮为储,赈灾、转运边境,多少粮食都是不够的。”

“所以啊,修仓的事,一定会抓紧的,你的粮食不会亏太多的。”

老汉点点头:“好吧,我听兄弟你的,先存着吧,看看那些官老爷怎么呢!”

..........

回城路上,李秀一脸耐人寻味之色,他是没想明白,即便陛下再亲民,也没要身体力行,出这一身汗。

而李承乾放下烟斗,打量了李秀一番笑道:“你很可靠、很忠诚、很努力,也很负责。”

“但你最大的缺点就是太谦虚了,能干就要承认,这一点要与你父亲多学学!”

李秀很不错的,在千牛卫的年轻勋贵子弟中,算的上是翘楚,所以李承乾把他简拔出来,在御前当差。

这人啊,年纪越大,越是好为人师,所以他愿意点拨一下李秀!

做皇帝也好,做官也罢,都不能偏听偏信。

贞观初年,先帝问魏征,人主怎么样叫明,如何是暗?

魏征脱口道出兼听则明,偏信则暗。他举例说,帝尧善听民众的情况,所以才能掌握三苗作恶的信息,又有提舜帝耳听四面、眼观八方,这才让共、鲧、驩兜不能蒙蔽到他。

秦二世偏信赵高,被赵高所弑;梁武帝偏信朱异,最后被软禁饿死;隋炀帝过分偏信虞世基,这才亡于江都。

明主思短而益善,暗主护短而永愚,明主定然会兼听群臣的意见,反之,若是暗主,肯定会偏袒身边的近陈。所以,兼听和偏信的利弊自然就展现出来。所以,从贞观初年开始,先帝就下令五品以上的官员,必须轮流值班,以备随时召见备询政务,避免出现独断一人掌握政事,达到集思广益,兼听则明的效果。

“陛下是说,朝堂的臣工有人敢蒙蔽圣聪?”

“不!朕不是说他们蒙蔽朕,而是朕必须要知道,事情每件事的真实性。”

君主从来都是多疑的,李承乾也不例外,他出生在刀枪林立,杀机不断的宫墙内。每天听到话,大多都是善意、恶意的谎言。

李承乾指了指前面恒通,他老爹恒连曾经是他的卫队长,也正是因为李承乾过分疏忽,他才身死的。自此以后,李承乾就学会了如何分辨真假。

哦,这么说,李秀就明白了,他原本还以为顶头上司-左千牛卫大将军-恒通,是个严于律己的人,所以带兵自然严苛,却想不到还有这样的过往。

是啊,人都是吃一堑,长一智的,也正是因为其父之死,才造成了恒大将军这样谨慎的性格。

当年,魏征过世的时候,先帝怅然眺望:劲条逢霜摧美质,台星失位夭良臣。唯当掩泣云台上,空对余形无复人。

魏征的《十渐不克终疏》如今就挂在宣政殿中,李承乾每天都会看一遍,虽然不是写给他的,但他却以此时时自省。

看了不知道多少遍了,他不看都能背出来:陛下贞观之初,无为无欲,清静之化,远被遐荒。考之于今,其风渐堕,听言则远超于上圣,论事则未逾于中主。何以言之?汉文、晋武俱非上哲,汉文辞千里之马,晋武焚雉头之裘。今则求骏马于万里,市珍奇于域外,取怪于道路,见轻于戎狄,此其渐不克终,一也。

.........,陛下初登大位,高居深视,事惟清静,心无嗜欲,内除毕弋之物,外绝畋猎之源。数载之后,不能固志,虽无十旬之逸,或过三驱之礼,遂使盘游之娱,见讥于百姓,鹰犬之贡,远及于四夷。或时教习之处,道路遥远,侵晨而出,入夜方还,以驰骋为欢,莫虑不虞之变,事之不测,其可救乎?此其渐不克终,七也。

李承乾叹了一口气:"魏征,唉,大唐什么时候,还能再出一个魏征呢!”

做皇帝,就怕因为权力失去了自我,历史上的很多帝王,他们在即位之初,都是很有雄心壮志的,也做了一些明智之举。

可为什么,他们渐渐失去了意志,最后沦为暴君、昏君,甚至亡国之君?

是因为他们被权力迷了眼,失去了判断是非的能力,也被荣华富贵泡软了骨头。

李承乾做太子二十四,做皇帝也十五年了,这三十九的权力生涯,让他明白了一个道理,路是自己走出来的,是否能坚持初心,全看个人的毅力。

就说今天吧!他可以看一看,问一问,不必亲自下地。可他为什么这么做,他就是想记住百姓弯腰在地里干了一天的劳苦,是什么滋味,提醒自己不要忘了。

“朕听说,你是国子监毕业的高材生,文章写的比一般的进山都好?”

“那你说说,朕做的,到底是对还不是不对!”


  (https://www.24kxs.net/book/3111/3111575/51014200.html)


1秒记住24K小说网:www.24kxs.net。手机版阅读网址:m.24kxs.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