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0章 变动的历史轨迹,武科定局
“陛下,这是兵部登记的信息,臣又派人去问了堵胤锡本人,得到了这份资料。”
崇祯点了点头,开始看纸上的信息。
“堵胤锡,生于万历二十九年,字仲缄,一字牧子,号牧游,南直隶宜兴县屺亭镇前亭村人,
师从马世奇,万历四十八年参加县试,被录取,十一月参加府试又被录取,天启六年,院试名列一等。”
看着纸上的信息,崇祯心中暗道,果然是他,信息和他记忆中的分毫不差。
唯一不同的是,他竟然参加了武考。
思索了好一会儿,崇祯猜测,可能是自己穿越来的一系列动作,让堵胤锡看到了大明的希望,所以才弃笔从戎参加了武科。
“他前三场成绩如何?”
李邦华立刻道:“回陛下,第一场武技得6分,第一部分的演练8分,实战2分,取平均分得5分,虽然胜了,但也是伤痕累累。
第二场营阵总分10分,得6.63分,
第三场兵法总计50分,得45.58分,前三场共57.21分,
加上策问满分30分,堵胤锡总共87.21,主要是他的兵法和策问两场提高了分数,
具体的名次需要等所有统计完后才知道,臣预计应该在二甲前十名内。”
PS:《九章算术》中有明确记载合分(分数加法)、减分(分数减法)、乘分(分数乘法)、除分(分数除法)、课分(比较分数大小)、平分(求分数平均值),
运算的法则和现代是一模一样的,只不过表达比较麻烦,我这里直接就用现代的吧,免得看起来太麻烦、不直观。
崇祯听完,沉思了片刻,又拿起笔将刚刚写的三十分又划掉,又改成了二十八分。
李邦华听完略一思索便明白了:“陛下这是在保护他?”
崇祯点了点头:“少了两分对他来说影响应该不大,也能在二甲前十,官职品阶都一样,以后调任时优先考虑就当是补偿了!”
“记得私下通知他,不要随便向其他人谈策论的文章。”
“臣明白!”
李邦华自然知道皇帝这么做的意思,武技再高在千万马前不值一提。
营阵火药玩的好,终究也只是一个人,影响的力量有限。
兵法和天文地理等,都是兵书上的东西,死记硬背也行,
但能不能做到灵活运用、举一反三那就不一定了,纸上谈兵太多太多。
而唯有策问一项,这是综合性的考察,一篇好的策论做的好,影响的可能是整个王朝的军队,影响的是王朝的命运。
这种战略型的人才,搞不好就会被敌人给暗杀掉。
而且他还要进入军中历练,暗杀他的机会更多。
所以,还是不要太过于高调的好,后面再补偿他就是了。
“好!”
崇祯很是开心:“去统计吧,将所有人的分数全部都公布出来,公布的时候将评分规则也都讲一讲,明天辰时初刻放榜!”
“臣等遵旨!”
李邦华等三人行礼后离去。
东暖阁内,崇祯手指轻轻敲打着龙椅的扶手。
这次武科出现了太多事情,诸如猛虎二将、大明历史上第一个武状元王来聘,以及大明最后一个战略大师堵胤锡。
这个四人虽然还是原来的四个人,但人生轨迹却是和历史上的不一样了。
猛虎二将绝对没有参加过武科,但现在参加了。
王来聘是崇祯四年参加的武科,而堵胤锡更是弃笔从戎了。
只是思索了一会儿后,崇祯便想通了。
他是穿越而来的,这半年来做了很多的事情,历史轨迹若是没有发生变化,那才是奇怪了。
如果没有发生变化,那还谈毛线的改变结局,享受十几年,等着自挂东南枝好了。
但并不代表着历史轨迹就此彻底的发生变化了,大明的结局怎样,依旧不好说。
他依旧得小心谨慎再谨慎,只有将建奴灭掉,他才能放松下来。
想通了之后,崇祯便在纸上写上了堵胤锡、陈奇瑜、洪承畴、张煌言。
这四人是除孙承宗、袁可立外,明末最出名的四个战略家了,虽然张煌言现在才十岁。
他在考虑要不要成立一个类似内阁一样的军机处,专门负责军队的建设和指导,以及战略方阵的制定等。
崇祯陷入沉思的时候,贡院监试厅大堂内,李邦华三人带着崇祯评阅后的试卷而来。
看着大堂内的众考官:“诸位大人,策问前十的试卷陛下已经过目了,陛下示下立刻统计分数,明日午时初科放榜,开始吧!”
众人也不多说话,按照事先制定的计划,忙而有序的开始拆封、唱名、计分,速度是极快的。
“河南卫辉,曹威,策问19.79分!”
……
“湖广长沙,魏春风,兵法36.69分!”
“南直隶昆山,丁月钱,营阵3.96分!”
……
“陕西榆林卫,虎大威,武技10分!”
……
一声声唱和声从贡院的点名厅、守备厅、誊录厅等等公堂内响起,每唱和一次,都有五人同时记录。
记录完后,五人同时核对,别说是分数错了,即便是顺序错了,都需要重新记录,以确保无误。
有道是人多力量大,一千多人的试卷统计速度还是很快的。
“李大人,孙大人,忠贞侯,戊辰武科的成绩统计出来了,”
两个时辰后,监试厅大堂内,一名同考官拿着统计好的结果汇报着。
坐着喝茶的李邦华、孙承宗、秦良玉三人顿时来了精神,李邦华站起来急促的问了一句。
“武状元、榜眼、探花是谁?”
(https://www.24kxs.net/book/3212/3212290/3320743.html)
1秒记住24K小说网:www.24kxs.net。手机版阅读网址:m.24kxs.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