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2章


“镇子上修?”几人同时发出声音。

“对,与其发愁村里没地又不通路,我们不如把种植基地放在乡上。关庙乡的集镇本来就建在河边附近,那里平地多,交通也方便。”李安说道。

“可是李安,咱们搞这个种植基地的目的是让村民致富呀,把基地修在镇子上,富强村的村民怎么办。”陈山河问道。

“山河啊,你怎么这么死脑筋呢,我们新的种植基地修建好以后,咱们可以雇佣村子里的人在基地工作啊,这个又不冲突”李安说道。

“李安,你的意思是把全部村民都转变成基地的员工?”陈山河是学金融的,李安一说就明白他的意思。

“差不多吧,富强村的地理环境本来就不好,又没有什么资源,如果一味地守在村子里很难有大的发展。就像种植食用菌,只要建好大棚,其实在哪里都一样。我们为什么要死守在这里呢。”李安解释道。

“但是这个事情乡里会不会同意呢,还没有听说过那个村里的合作社跑到乡里建基地的。”刘长珐顾虑起来。

“事在人为,我先写个方案,然后大家在进行讨论。”李安此刻感觉又找到一个目标,整个人兴奋了起来。

这将是富强村共同富裕的一个契机,自己要好好的琢磨琢磨该到底怎么做。

第165章  农村企业社区建设的设想

如何让富强村的村民共同富裕,这个课题是李安过完年后一直在思考的问题。

首先富强村的自然环境就是摆在李安面前的最大难题。

富强村山地多平地少,这就限制了食用菌种植基地的扩展,

其次没有丰富的自然资源,比如矿产、煤田,也就没有可以开采的资源来增加收入。

最后就是没有便利的交通,这也是限制村里发展最关键的因素。

结合以上三点,想要找出一条让全村人共同致富的法子太难,在李安看来就是一道无解题。

直到某天李安上网翻看新闻的时候,无意间看见一篇文章,是关于福特公司给员工涨工资的故事,给他很大的启发。

1914年1月5日,亨利·福特推出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一项改革措施:将工人每天工作时间从九小时减少到八小时,日薪却从当时的2.5美元提高到5美元起。

要知道当时美国其他的公司的日薪只有2美元,足足多出了2.5倍。

当时所有的人都认为亨利·福特疯了,但是亨利·福特却有自己的想法,他认为:

如果连生产汽车的人都买不起汽车,还指望谁来买?如果没有人买得起,他造的汽车卖给谁?

亨利·福特希望通过涨工资,打造一个富足的产业工人阶层,也就是现在所说的中产阶级。

有了富裕的中产阶级,这些人才有能力购买从福特流水线上生产的汽车。

在亨利·福特推出5美元“新政”之后,福特汽车公司正式开启了全球化扩张的腾飞之路。

1923年,美国机动车保有量为1500万辆,人均0.135辆;到2014年的数据是2.6亿辆,人均0.816辆。

后来有人称,亨利·福特把美国变成了车轮上的国家,这句话他当之无愧。

这一条看似和农村致富无关的新闻却给李安打开了一条思路。

福特是把他的工人升级为了“中产阶级”,那我为什么不能把富强村的农民转变成为“产业工人”呢。


  (https://www.24kxs.net/book/3311/3311322/216367.html)


1秒记住24K小说网:www.24kxs.net。手机版阅读网址:m.24kxs.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