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脉第十
雷公问黄帝说: 襟服》篇中曾说,要通晓针刺的原理,必须先了解经脉系统,知道经脉的循行部位和起止处,明白经脉长、短、大、小的衡量标准,知晓经脉在内与五脏相属、在外与六腑相通的关系。这些原理,我想听你更详尽地解说一次。
黄帝说:人最初被孕育之时,先是父母的阴阳之气交合而生成人之精,精发育而生成人的脑髓,之后人体才会渐渐形成,用骨骼来支撑身体,用脉道来营藏气血,用刚韧的筋来加固骨骼,用肌肉来充作保护脏腑、筋骨和血脉的墙壁,皮肤坚韧后人的毛发就会长出来,这样人的形体就形成了。人出生后,五谷进入胃,化生精微而营养全身,脉道因而得以贯通,而后血气便能在脉道中运行不止,滋养身体,维持生命。
雷公说:我希望了解经脉的起始之处和它们在全身运行、分布的状况。
黄帝说:经脉除了可以承载气血的运行,滋养身体外,还能够被用来判断生死、诊疗百病、调和虚实,因此掌握关于经脉的知识是必要的。
手太阴经是肺的经脉,它开始于中焦胃脘部,下行,和与它相对应的大肠相接,然后从大肠返回,环绕胃的上口走行,继而上穿横膈膜,联属于它所隶属的肺,而后从气管横走,在腋窝处出于体表,之后顺着上臂内侧,行在手少阴心经与手厥阴心包络经的前面,继后下行至肘内,再顺着前臂的内侧和桡骨的下缘,入桡骨小头内侧、动脉搏动处的寸口处,接着上行至大拇指根部手掌肌肉隆起处的鱼际,最后沿着鱼际到大拇指尖端。它的一条支脉,在手腕后与其分行,直出食指尖端内侧,和手阳明大肠经相接。
当手太阴肺经的经气出现不寻常的变化时,病人则会有肺部胀闷、咳嗽、气喘、缺盆处作痛等症状。剧烈地咳嗽时,病人经常双臂交叉抚按胸部,同时还会出现头晕眼花的症状,这就是所谓的臂厥病,此病由肺经的经气上逆所致。
由手太阴肺经上的腧穴主治的肺部所生之病,症状是咳嗽上气、喘促、口渴、心烦、胸闷、上臂内侧前端有痛感、手脚冰冷但手掌心很热。
如果本经经气过盛,病人就会有肩背遇寒便痛,因出汗而容易感染风寒,尿频但尿量少等症状;如果本经经气虚乏,病人则会有肩背遇寒便痛,气短,尿液颜色有变等症状。
上述疾病在医治时,由经气充盛所致的就应当施以泻法,由经气缺乏所致的就应当施以补法;病性属热的,就需要用速针法,病性属寒的,就需要用留针法;属于阳气衰竭而导致脉道虚陷的,需施以灸法;不是由经气充盛所致,也不是由经气虚乏所致,而是由经气循行异常所致的,就可以从本经所属的腧穴着手治疗。由本经经气充盛而导致的疾病,病人寸口脉的脉象比人迎脉的大三倍;由本经经气虚乏而导致的疾病,病人寸口脉的脉象小于人迎脉的脉象。
手阳明经是大肠的经脉,它从食指的前端开始,顺着食指的上边缘,穿过拇指和食指歧骨中间的合谷穴,上行到达拇指后方、腕部外侧前缘两筋间的凹陷处,然后顺着前臂外侧上边缘走行,入肘外侧,后顺着上臂的外侧前缘上行到肩部,从肩峰的前缘出,再上行至脊柱骨之上,在大椎穴和诸阳经会合,接着向前下走行,人缺盆,而后下行和与本经相对应的肺相接,之后下穿膈膜,会属它所隶属的大肠。它的一条支脉,从缺盆处上行至颈部,通过颊部,到下齿龈中,再出口腔挟行于口唇旁,而后左右两脉在人中处交叉,接着左脉右行,右脉左行,继后向上挟行于鼻:孔两侧,在鼻翼边的迎香穴处与足阳明胃经相接。
当手阳明大肠经的经气出现不正常的变化时,病人就会有牙痛、颈部肿大等症状。由手阳明大肠经上的腧穴主治的津液缺乏之病,症状是双眼发黄,口干,鼻塞或鼻出血,喉头肿痛导致运气不畅,肩前和上臂作痛,食指作痛无法动弹。如果本经经气过盛,经脉所过处就会发热肿胀。如果本经经气缺乏,病人就会有恶寒战栗、不易回暖等症状。
上述疾病在医治时,由经气充盛所导致的就要施以泻法,由经气缺乏所导致的就要施以补法;病性属热的就要采用速针法,病性属寒的就要采用留针法;属于阳气衰竭而导致脉道虚陷的,需施以灸法;不是由经气充盛所致,也不是由经气虚乏所致,而是由经气循行异常所致的,就可以从本经所属的腧穴着手治疗。由本经经气充盛而导致的疾病,病人人迎脉的脉象比寸口脉的大三倍;由本经经气虚乏而导致的疾病,病人人迎脉的脉象小于寸口脉的脉象。
足阳明经是胃的经脉,它自鼻孔两旁的迎香穴始,上行,在鼻根处左右相交,同时与旁边的足太阳膀胱经相缠绕,接着行至眼角睛明穴,而后向下顺着鼻外侧入上齿龈内,继后退出来挟行于口旁,环绕口唇,之后下行,在嘴唇之下承浆穴处交会,接着顺着腮后下边缘行出大迎穴,再顺着下颌角处的颊车上行到耳朵前面,穿过足少阳胆经所属的客主人穴,顺着发际,到达额颅部。它的一条支脉,自大迎穴之前始,下行,到达颈处的人迎穴处,顺着喉咙入缺盆,之后下行穿过横膈膜,联属于本经所属的胃,并且和与本经相对应的脾相接;它的一条直行经脉,自缺盆处向下走行,到达乳房内侧,而后向下挟行于脐两侧,最后人阴毛毛际两旁的气街部位气冲穴;它的另外一条支脉,自胃下口豳门始,顺着腹部内侧下行,至气街部与前文提到的直行经脉相交,之后再下行,顺着大腿外侧的前缘行至髀关穴处,继而直行至伏兔穴,接着再下行到膝盖,顺着小腿胫部外侧的前缘下达足背,最终入足次趾的内侧;此外,它还有一条支脉,自膝下三寸处别行,下至足中趾外侧;再有一支脉,从足背面冲阳穴处别行,外向斜行至足厥阴肝经的外侧,入足大趾,继而直行到大脚趾尖端和足太阴脾经相接。
当足阳明胃经的经气出现不正常的变化时,病人就会表现出周身阵寒并颤抖,如同被冷水淋湿的症状,还会有频繁呻吟,时常打呵欠,额头暗黑等症状。病人病发时畏惧见人和火光,闻听木器碰撞声就会害怕,心跳不安,所以患有此病之人通常将门窗紧闭,独居屋内。病情严重之人,还会出现登高唱歌、脱衣乱跑、腹胀肠鸣等症状,这种疾病叫做骨干厥病。
足阳明胃经上的腧穴主治血所生之病,像发高烧而神志不清的疟疾,热邪过盛而导致的出暴汗,鼻塞或鼻出血,口角喎斜,口唇生疮,颈肿喉闭,腹部积水肿胀,膝髌部肿痛,足阳明胃经循行经过的胸膺、乳部、气街、大腿前缘、伏兔、胫部外缘、脚背等部位都作痛,脚中趾无法灵活动弹等。
如果本经经气过盛,病人就会有胸腹发热的症状,如果本经经气旺盛而充于胃腑,令胃腑之气过盛,那么病人就会表现出因胃热而产生的谷食易消、频繁饥饿的症状,以及尿液颜色发黄等症状;如果本经经气缺乏,病人就会出现胸腹发寒而颤抖的症状,如果胃中有寒,那么就会导致病人消化无力、水谷滞留中焦,从而产生胀满的症状。
上述疾病在医治时,由经气充盛所导致的就要施以泻法,由经气缺乏所导致的就要施以补法;病性属热的就要采用速针法,病性属寒的就要采用留针法;属于阳气衰竭而导致脉道虚陷的,需施以灸法;不是由经气充盛所致,也不是由经气虚乏所致,而是由经气循行异常所致的,就可以从本经所属的腧穴着手治疗。由本经经气充盛而导致的疾病,病人人迎脉的脉象比寸口脉的大三倍;由本经经气虚乏而导致的疾病,病人人迎脉的脉象小于寸口脉的脉象。
足太阴经是脾的经脉,它自脚大趾的尖端开始,顺着脚大趾内侧白肉处走行,经过脚大趾本节后方的核骨,继而上行至内踝的前缘,接着再上行至小腿的内侧,后顺着胫骨后边缘走行,和足厥阴肝经交叉而出于其前,继后再向上走行,通过膝部和大腿内侧的前缘入腹,联属于本经所属的脾,并且和与本经相照应的胃相连,而后它再上行穿过横膈膜,挟行于咽喉两侧,和舌根相接,同时在舌下广泛分布。它的支脉,与其在胃腑处分行,向上走行贯穿膈膜,进入心脏与手少阴心经相接。
当足太阴脾经的经气出现不正常的变化时,病人就会有舌根僵直,食后呕吐,胃脘疼痛,腹部胀闷,多暖气等症状。病人在大便后或排出矢气后,顿觉脘腹轻松,如同病邪已经消除。然而,在上述的症状之外,病人还会有周身备感沉重的症状出现。
足太阴脾经上的腧穴主治脾脏所生之病,像舌根疼痛,身体无法动弹,无法咽食,心烦,心下牵引作痛,大便溏薄,痢疾,小便不通,肤色发黄的黄疸,无法安睡,勉强站起,股膝内侧经脉经过之处就会肿胀而发寒,足大趾无法动弹等。
上述疾病在医治时,由经气充盛所导致的就要施以泻法,由经气缺乏所导致的就要施以补法;病性属热的就要采用速针法,病性属寒的就要采用留针法;属于阳气衰竭而导致脉道虚陷的,需施以灸法;不是由经气充盛所致,也不是由经气虚乏所致,而是由经气循行异常所致的,就可以从本经所属的腧穴着手治疗。由本经经气充盛而导致的疾病,病人寸口脉的脉象比人迎脉的大三倍;由本经经气虚乏而导致的疾病,病人寸口脉的脉象小于人迎脉的脉象。
手少阴经是心的经脉,它自心脏始,出心脏而联属于心的脉络,之后下穿横膈膜,和与本经相对应的小肠相连。它的支脉,自心的脉络处与其分行,向上挟行于咽喉两侧,而后上行和目珠连接予脑的脉络相接;它直行的经脉,自心的脉络处上行,到达肺部后,向下走行横出腋窝之下,后继续下行,顺着上臂内侧的后边缘走行,同时循行于手太阴肺经和手厥阴心包络经的后方,接着下行到肘内,再顺着前臂内侧后边缘循行,抵达掌后小指旁边的高骨尖端,在此入手掌内侧后缘,继后顺着小指内侧行至小指尖端与手太阳小肠经相接。
当手少阴心经的经气出现不正常的变化时,病人会有咽干喉燥、头疼、口渴等症状,这就是臂厥症。由手少阴心经上的腧穴主治的心脏所生之病,症状是病人双眼发黄,胁痛,上臂和下臂内侧后方作痛,手足冰冷但掌心发热、疼痛。
上述疾病在医治时,由经气充盛所导致的就要施以泻法,由经气缺乏所导致的就要施以补法;病性属热的就要采用速针法,病性属寒的就要采用留针法;属于阳气衰竭而导致脉道虚陷的,需施以灸法;不是由经气充盛所致,也不是由经气虚乏所致,而是由经气循行异常所致的,就可以从本经所属的腧穴着手治疗。由本经经气充盛而导致的疾病,病人寸口脉的脉象比人迎脉的大两倍;由本经经气虚乏而导致的疾病,病人寸口脉的脉象小于人迎脉的脉象。
手太阳经是小肠的经脉,它自手小指外侧末端始,顺着手外侧走行,而后上行至腕部,从腕后小指侧的高骨出,继而顺着前臂尺骨的下缘向上直走,在肘后内侧两筋的中间出,然后顺着上臂外侧的后方上行,在肩背骨缝处出,绕行肩胛部,继而交于肩上,再入缺盆,接着进入体内深处和与本经相对应的心脏相连,之后再顺着食道下行,穿过横膈膜,直至胃部,而后下行,最终联属于本经所属的小肠。它的一条支脉,自缺盆处与其分行,顺着颈部上行至颊部,而后行至外眼角,自此向斜下走行,最后进入耳朵;它还有一条支脉,自颊部与其分行,先到眼睛下部,而后到达鼻部,再行至内眼角,然后向外斜行至颧骨处与足太阳膀胱经相接。
当手太阳小肠经的经气出现不正常的变化时,病人就会有咽喉痛,颔部肿,因颈项无法转动而不得回头,肩部疼痛得像在被人拉扯,上臂就像被折断般剧烈疼痛等症状。由手太阳小肠经上的腧穴主治的液所生之病,症状是耳聋,双眼发黄,脸颊肿胀,颈部、颔部、肩部、上臂、肘部、前臂等处的外侧后缘发痛。
上述疾病在医治时,由经气充盛所导致的就要施以泻法,由经气缺乏所导致的就要施以补法;病性属热的就要采用速针法,病性属寒的就要采用留针法;属于阳气衰竭而导致脉道虚陷的,需施以灸法;不是由经气充盛所致,也不是由经气虚乏所致,而是由经气循行异常所致的,就可以从本经所属的腧穴着手治疗。由本经经气充盛而导致的疾病,病人人迎脉的脉象比寸口脉的大两倍;由本经经气虚乏而导致的疾病,病人人迎脉的脉象小于寸口脉的脉象。
足太阳经是膀胱的经脉,它自内眼角始,向上过额部,会于头部的最高点,即巅顶。它的一条支脉,自巅顶下行至耳上角;它直行的经脉,自巅顶向内部走行,与脑髓相接,继而退出,再向下走行直至颈项后部,而后顺着肩胛内侧挟行于脊柱两旁,到达腰际后再沿着脊柱旁的肌肉进入腹内,之后和与本经相对应的肾脏相接,并且联属于本经所属的膀胱;它有一条支脉,在腰际与其分行,沿着脊柱两侧向下延伸,穿过臀部,直人膝部的腘窝中;它还有一条支脉,自左右肩胛骨处与其分行,向下走行,穿过肩胛骨,沿着脊柱两侧于体内下行,经过髀枢部,之后再顺着大腿外侧的后缘继续下行,在胭窝中与之前直人腘窝的那条支脉相交,然后再下行,经过小腿肚的内部,自外踝骨的后方出,继而顺着足小趾本节后的圆骨,行至足小趾外侧的尖端与足少阴肾经相接。
当足太阳膀胱经的经气出现不正常的变化时,病人就会有如下症状:因气冲而导致头痛,眼珠像要脱落似的疼痛,颈项如同被拉扯般疼痛,脊柱和腰际就像被折断般疼痛,髋关节无法弯曲,膝腰部紧涩结滞、无法灵活运动就像被拴住一样,小腿肚像要裂开般疼痛。这种病就是踝厥病。
足太阳膀胱经上的腧穴主治筋所生之病,像痔疮,疟疾,狂病,癫病,头、囱门与颈部作痛,目黄,流泪,鼻塞或鼻出血,项、背、腰,尻、胴、小腿肚、脚等处作痛,足小趾不能动弹。
上述疾病在医治时,由经气充盛所导致的就要施以泻法,由经气缺乏所导致的就要施以补法;病性属热的就要采用速针法,病性属寒的就要采用留针法;属于阳气衰竭而导致脉道虚陷的,需施以灸法;不是由经气充盛所致,也不是由经气虚乏所致,而是由经气循行异常所致的,就可以从本经所属的腧穴着手治疗。由本经经气充盛而导致的疾病,病人人迎脉的脉象比寸口脉的大两倍;由本经经气虚乏而导致的疾病,病人人迎脉的脉象小于寸口脉的脉象。
足少阴经是肾的经脉,它自足小趾的下方始,斜行至足心,在内踝前下方的然谷穴处出,之后顺着内踝后方下行,入足跟部后上行,到达小腿肚的内侧,继后由胴窝的内侧出,此后顺着大腿内侧的后缘上行,穿过脊柱,而后联属于本经所属的肾,并且和与本经相对应的膀胱相连。它的直行经脉,自肾脏处上行,穿过肝脏和横膈膜,继而进入肺脏,接着自肺脏顺喉咙向上走行,最后归结于舌根;它还有一条支脉,在肺脏处与其分行,之后与心脏相连,最后注于胸中与手厥阴心包络经相接。
当足少阴肾经的经气出现不正常的变化时,病人就会出现一些症状,像饥饿却不想进贪,脸色如同漆柴般暗黑无光,咳唾带血,喘息有声,烦躁不安,坐下又想站起来,视线模糊、视物不清,心像悬空般动荡不安,感觉如同处于饥饿中等。气虚的病人,经常会有恐惧感,病发时,病人心中忧惧不安,就像即将有人来抓捕他一样。这种病就是骨厥病。
由足少阴肾经上的腧穴主治的肾脏所生之病,症状有口热,舌干,咽肿,气上逆,喉咙干燥有痛感,心烦,心痛,黄疸,痢疾,脊柱及大腿内侧后缘作痛,足部无力而发寒,嗜睡,脚底发热并伴有痛感。
上述疾病在医治时,由经气充盛所导致的就要施以泻法,由经气缺乏所导致的就要施以补法;病性属热的就要采用速针法,病性属寒的就要采用留针法;属于阳气衰竭而导致脉道虚陷的,需施以灸法;不是由经气充盛所致,也不是由经气虚乏所致,而是由经气循行异常所致的,就可以从本经所属的腧穴着手治疗。需以灸法治疗的病人,必须加强饮食以促进肌肉生长,此外还需要适当地放松,如松开身体上紧束的带子,放开头发不扎紧,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让周身气血能够通饧。另外,就算病人还未完全康复,也需要经常下床,扶着粗杖,脚穿重履,缓慢行走,稍稍做些运动,以便舒展身体筋骨。由本经经气充盛而导致的疾病,病人寸口脉的脉象比人迎脉的大两倍;由本经经气虚乏而导致的疾病,病人寸口脉的脉象小于人迎脉的脉象。
心主之经脉手厥阴心包络经,它白胸中始,向外走行而联属于本经所属的脏腑——心包络,之后它下行穿过横膈膜,和与本经相对应的脏腑——三焦相连。它的一条支脉,自胸中横出到胁部,之后行至腋下三寸处,接着往上循行到达腋窝处,而后顺着上臂内侧,下行于手太阴肺经与手少阴心经之间,之后入肘中,继而顺着前臂内侧两筋之间向下走行,入掌中,而后顺着中指行至其尖端;它的另外一条支脉,自掌心处与其分行,沿着无名指走行,在无名指尖端与手少阳三焦经相接。
当手厥阴心包络经的经气出现不正常的变化时,病人就会有手心热,臂肘关节拘挛,腋下肿胀等症状。严重时,病人还会有胸胁满闷,因惊惧不宁而导致的心脏猛跳,面赤,目黄,嬉笑不停等症状。
由手厥阴心包络经上的腧穴主治的脉所生之病,症状为心烦,心痛,手心发热。
上述疾病在医治时,由经气充盛所导致的就要施以泻法,由经气缺乏所导致的就要施以补法;病性属热的就要采用速针法,病性属寒的就要采用留针法;属于阳气衰竭而导致脉道虚陷的,需施以灸法;不是由经气充盛所致,也不是由经气虚乏所致,而是由经气循行异常所致的,就可以从本经所属的腧穴着手治疗。由本经经气充盛而导致的疾病,病人寸口脉的脉象比人迎脉的大一倍;由本经经气虚乏而导致的疾病,病人寸口脉的脉象小于人迎脉的脉象。
手少阳经是三焦的经脉,它自无名指的末端始,上行,从小指与无名指之间出,之后顺着手背行至腕部,在前臂外侧两骨的中间出,然后往上循行,穿肘部,顺着上臂外侧向上走行到肩部,和足少阳胆经相交叉,继而入缺盆,分布于两乳之间的膻中处,并散布联络于与本经相对应的脏腑——心包络,接着再向下延伸,贯穿横膈膜,依次联属于本经所属的脏腑——上、中、下三焦。它的一条支脉,自胸部的膻中处向上延伸,出缺盆,上行至颈项,夹于耳后,再向上直行,于耳上角出,而后转而下行,环绕颊部,到达眼睛下方;它的另外一条支脉,从耳朵后面进入耳内,然后出耳,接着行至耳前,通过足少阳胆经所属的客主人穴的前方,和上述的那条支脉在颊部相遇,最后向上走行到外眼角,在那里与足少阳胆经相接。
当手少阳三焦经的经气出现不正常的变化时,病人就会有耳聋,听不清声音,咽喉肿痛,喉咙不畅通等症状。
由手少阳三焦经上的腧穴主治的气所生之病,症状有汗出,眼外角痛,脸颊作痛,耳后、肩部、上臂、肘部、前臂等处的外边缘部位都作痛,无名指不能动弹。
上述疾病在医治时,由经气充盛所导致的就要施以泻法,由经气缺乏所导致的就要施以补法:病性属热的就要采用速针法,病性属寒的就要采用留针法;属于阳气衰竭而导致脉道虚陷的,需施以灸法;不是由经气充盛所致,也不是由经气虚乏所致,而是由经气循行异常所致的,就可以从本经所属的腧穴着手治疗。由本经经气充盛而导致的疾病,病人人迎脉的脉象比寸口脉的大一倍;由本经经气虚乏而导致的疾病,病人人迎脉的脉象小于寸口脉的脉象。
足少阳经是胆的经脉,它自外眼角始,上行到达额角,然后转而向下,绕行到耳朵后方,之后顺着颈部下行于手少阳三焦经的前方,抵达肩部,而后与手少阳三焦经交叉并出行其后,继而行人缺盆。它的一条支脉,自耳后进入耳内,转而行出到达耳朵前方,最终行至外眼角的后方;它还有一条支脉,自外眼角处与其分行,向下延伸到大迎穴处,而后转而上行与手少阳三焦经相合,抵达眼眶下部后折行至颊车部,然后向下行至颈部,在缺盆部与本经主干交会,接着向下走行到胸中,贯穿横膈膜,和与本经相对应的肝脏相接,并且联属于本经所属的胆,继而它顺着胁部的里面下行,在少腹两侧的气街部出,绕过阴毛边缘,横行人环跳穴所在处;它直行的经脉,自缺盆部向下走行到腋部,沿胸部过季胁,与上文提到的第二条支脉在环跳穴处相会合,然后下行,顺着大腿外侧抵达膝部外缘,接着向下延伸到腓骨之前,而后继续下行到外踝上方腓骨末端的凹陷处,再下行而于外踝前方出,从此处沿着足背人足小趾与足的第四趾之间;它再有一条支脉,自足背处别行,入足大趾与次趾之间,而后顺着足大趾内侧延伸,到达足大趾尖端,转而回行,过足大趾爪甲处,于趾甲后方的三毛处出,和足厥阴肝经相接。
当足少阳胆经的经气出现不正常的变化时,病人就会有口苦,常常叹气,胸胁部疼痛而导致身体无法转动等症状。病情严重时,病人还会出现面有灰尘之色,周身皮肤干燥,足外侧反觉发热等症状。这种病就是阳厥病。
由足少阳胆经上的腧穴主治的骨生之病,病症是头疼,颔部作痛,外眼角疼痛,缺盆中肿痛,腋下肿,腋下或颈部病发瘰疬,汗出而颤抖畏寒,疟疾,胸胁、肋部、大腿、膝盖等处的外侧以至小腿外侧、绝骨、外踝前等处作痛,胆经经脉运行所经过的各关节也都作痛,第四足趾无法动弹。
上述疾病在医治时,由经气充盛所导致的就要施以泻法,由经气缺乏所导致的就要施以补法;病性属热的就要采用速针法,病性属寒的就要采用留针法;属于阳气衰竭而导致脉道虚陷的,需施以灸法;不是由经气充盛所致,也不是由经气虚乏所致,而是由经气循行异常所致的,就可以从本经所属的腧穴着手治疗。由本经经气充盛而导致的疾病,病人人迎脉的脉象比寸口脉的大一倍;由本经经气虚乏而导致的疾病,病人人迎脉的脉象小于寸口脉的脉象。
足厥阴经是肝的经脉,它自脚大趾趾甲后面的丛毛边缘始,而后顺着脚背上缘上行至内踝前一寸处,然后再向上走行到内踝上方八寸处,继而与足太阴脾经交叉并出行其后,之后继续向上走行到膝部腘窝内侧,顺着大腿内侧进入阴毛中,接着环绕并通过阴器到达少腹部,自此处开始挟行于胃两旁,而后联属于本经所属的肝脏,再和与本经相对应的胆相接,继后它继续上行,穿过横膈膜,在胁肋处广泛分布,而后顺着喉咙后方上行人鼻腔后部鼻后孔处,再上行和连接眼球与脑的脉络相会,而后接着上行至额头处出,在头顶的最高点和督脉相会合。它的一条支脉,从连接眼球与脑的脉络处分出,下行到达颊部内侧,而后环绕口唇内侧;它的另外一条支脉,从肝脏处分出,穿过横膈膜,上行人肺脏中和手太阴肺经相接。
当足厥阴肝经的经气出现不正常的变化时,病人就会因腰际疼痛而无法俯仰,男性病人癞疝生病,女性病人少腹肿胀。病情严重时,病人还会有喉干,面如蒙尘黯淡无光等症状。
足厥阴肝经上的腧穴主治肝脏所生之病,像胸中满闷,呕吐气逆,完谷不化的泄泻,疝气,遗尿,小便不畅通等。
上述疾病在医治时,由经气充盛所导致的就要施以泻法,由经气缺乏所导致的就要施以补法;病性属热的就要采用速针法,病性属寒的就要采用留针法;属于阳气衰竭而导致脉道虚陷的,需施以灸法;不是由经气充盛所致,也不是由经气虚乏所致,而是由经气循行异常所致的,就可以从本经所属的腧穴着手治疗。由本经经气充盛而导致的疾病,病人寸口脉的脉象比人迎脉的大一倍;由本经经气虚乏而导致的疾病,病人寸口脉的脉象小于人迎脉的脉象。
如果手太阴肺经的经气衰竭,人的皮毛就会焦枯。由于手太阴肺经可以运行气血,从而使人体的皮毛得到滋润,冈此如果肺经经气缺乏,气血就无法循行,皮毛就得不到营养,那么皮毛就会焦枯。当病人有皮毛焦枯的症状时,就说明其皮毛已经失去了津液。皮毛没有津液的滋养,病人就会出现爪甲干枯、毫毛断折等症状。当毫毛开始脱落时,就说明毫毛已经凋亡了。此病,遇丙日病情便加剧,遇丁日病人便死亡。原因是丙、丁属火,肺属金,而火能克金。
如果手少阴心经的经气衰竭,人体的脉道就不畅通。脉道不畅通,人体的血液就无法周流。血液无法周流,人的头发和脸色就会黯淡无光。因此如果病人面色黯黑得如同烧焦的木炭,那么就说明其营血已经衰败了。此病,遇壬日病情便加剧,遇癸日病人便死亡。原因是壬、癸属水,心属火,而水能克火。
如果足太阴脾经的经气衰竭,那么人体的经脉就无法输布水谷精微以营养肌肉。脾主肌肉,唇舌为本。因为脾经的经脉和舌根相连并散布于舌下,所以通过观测唇舌就可以得知肌肉的状况,这就是所谓的唇舌为本。经脉若无法输布水谷精微去滋养肌肉,那么人体肌肉就会松弛。肌肉松弛,人就会舌体萎缩,人中部肿满。人中部肿满,就会导致人的口唇外翻。如果病人出现了口唇外翻的症状,那么就说明其肌肉已经萎缩了。此病,遇甲日病情便加剧,遇乙日病人便死亡。原冈是甲、乙属木,脾属土,而木能克土。
如果足少阴肾经的经气衰竭,人就会骨骼枯萎。由于足少阴肾经是对应冬季的经脉,它穿行于人体深处滋养骨髓,因此如果足少阴肾经的经气衰竭,人体的骨髓就会因为得不到滋养而枯槁。随着骨髓的枯槁,肌肉也就无法再依附于骨骼。骨、肉分开无法相连,肌肉就会松弛、缩短。肌肉松弛、缩短,人就会出现牙齿看起来相对变长且满是污垢,头发丧失光泽等症状。如果病人出现了头发干枯无光泽的症状,就说明其骨骼已经衰败了。此病,遇戊日病情便加剧,遇己日病人便死亡。原因是戊、己属土,肾属水,而土能克水。
如果足厥阴肝经的经气衰竭,人就会筋脉拘急挛缩,无法动弹。由于足厥阴肝经是联属于肝脏的经脉,而且肝脏又外合于筋,因此足厥阴肝经与筋的活动关系密切。另外,各条经筋都在生殖器聚合,而其脉又都和舌根相连,因此如果足厥阴肝经缺乏经气而无法滋养筋脉,那么筋脉就会挛缩拘急。筋脉挛缩拘急,人就会出现舌头卷曲和睾丸上缩的症状。因此,倘若人出现了嘴唇发青、舌头卷曲或睾丸上缩等症状,那么就说明其筋脉已经衰败了。此病,遇庚日病情便加剧,遇辛日病人便死亡。原因是庚、辛属金,肝属木,而金能克木。
如果由五脏所主的五条阴经的经气都已经衰竭,那么人体中眼球和脑相连的脉络就会扭转。如果眼球和脑相连的脉络扭转了,人的眼睛就会上翻。当病人有这种眼睛上翻的症状时,就说明其神志已经衰散了。如果病人的神志已经衰散,可以判断其一天半之后就会死亡。
如果由六腑所主的六条阳经的经气都已经衰竭,那么人的阴阳之气就会两相分离。阴阳分离,人就会皮表不固,精气外泻,从而出现如串珠般大小、凝滞不流的绝汗。此症状表明人体精气已经衰败,因此倘若病人于早晨显露这种症状,那么当天晚上就会死亡;倘若病人于晚上显露这种症状,那么隔天早晨就会死亡。
手足阴阳十二经脉,大多数都潜伏在人体内部并运行于分肉之间,它们所处部位较深,因此无法在体表被肉眼所见。人可用肉眼看见的,只有足太阴脾经之脉通过内踝之上的那一部分,原因是此处皮肤较薄,经脉无法隐匿。因此,大部分显露在人体浅表、肉眼可见的经脉,都为络脉。在手阴阳六经的络脉中,手阳明大肠经和手少阳三焦经的大络最清楚可见且容易诊察,它们分别自手的五指之间始,上行至肘窝中聚合。喝酒后,由于酒气具有剽疾滑利之性,因此它会随着卫气运行于皮肤,充满人体浅表的络脉,使人络脉充盛。之后,如果外在的卫气已经充盈且有剩余,那么人体内在的营气也会随之而满盈,进而人经脉中的血气也就满盛起来了。如果人没有喝酒,经脉就忽然满盛并出现不正常的变化,这就表明有邪气侵入人体内部,并且留驻在经脉的运行道路上。由于外邪入侵人体时,总是先进入络再进入经,因此倘若经脉没有发生不寻常的变化,则表明外邪尚且位于人体浅表的络脉,这时邪气无法流动,就会郁结而变热,从而导致脉形变坚实。如果络脉的脉形并不坚实,则表明邪气已深入经脉,使络脉之气虚空了。只要是被邪气入侵的经脉,就会表现出和其他正常经脉不一样的异状,这样,我们就能够得知究竟是哪一条经脉被邪气入侵了。
(https://www.24kxs.net/book/3467/3467151/18609111.html)
1秒记住24K小说网:www.24kxs.net。手机版阅读网址:m.24kxs.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