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2章 贤才纷至运势兴
贤才纷至运势兴
陈先生还未开口,卫渊便抬起手,止住了他的话。“先生不必多言,我心中有数。”他目光落在舆图上,手指划过一条蜿蜒的河流,“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民心向背,才是决定胜负的关键。”
卫渊深知,经过王大人一事,皇帝对他的忌惮更深了。此刻,他必须加快步伐,将建国的理念传播出去,吸引更多的人才。他立即吩咐人准备,要在城中最大的广场再次公开演讲。
消息传出,百姓们议论纷纷。有人期待,有人怀疑,也有人恐惧。赵王爷得知后,冷笑一声,“这小子,还真是不见棺材不落泪。”他立刻派人四处散播谣言,声称卫渊的建国计划是痴人说梦,加入者都会被朝廷治罪,株连九族。
这番谣言,确实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一些原本心动的人才开始犹豫,他们害怕受到牵连,不敢轻易表态。
然而,卫渊的演讲,却如同一颗石子,投入了平静的湖面,激起层层涟漪。他站在高台上,慷慨激昂地讲述着他的建国理念,他描绘了一个繁荣富强的国家,一个百姓安居乐业的盛世。他承诺,人人平等,机会均等,每个人都能凭借自己的努力获得应有的回报。
“我并非要推翻朝廷,而是要建立一个更好的国家!一个没有压迫,没有剥削,人人平等的国家!”卫渊的声音响彻广场,振聋发聩。
人群中,谢才女望着台上神采飞扬的卫渊,眼中充满了敬佩。她知道,卫渊是在为百姓,为天下苍生而奋斗。她更加坚定了自己的信念,要帮助卫渊实现这个伟大的理想。
沈统领站在人群边缘,默默地观察着这一切。他内心深处,对卫渊的建国理念也十分认同。他知道,大梁王朝已经腐朽不堪,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或许,卫渊真的能够带来改变。
就在卫渊演讲结束,准备离开之际,一位衣衫褴褛的老者颤巍巍地走到他面前,跪了下来。“世子,老朽一家三代都是农民,祖祖辈辈受尽了地主的剥削。如今,老朽愿意追随世子,为建立一个公平的国家贡献一份力量!”
老者的举动,感染了周围的百姓。越来越多的人跪了下来,他们高呼着卫渊的名字,表达着对他的支持。
卫渊心中感动,他知道,他的努力没有白费,他的理念已经深入人心。
然而,就在这希望的曙光初现之际,一队黑衣人突然出现,将卫渊团团围住。为首之人,正是皇帝身边的亲信太监,他手持圣旨,高声宣读:“奉天承运,皇帝诏曰:卫国公世子卫渊,图谋不轨,意图谋反,着即打入天牢,听候发落!”
卫渊看着眼前的圣旨,嘴角露出一丝冷笑。他知道,这是皇帝的阴谋,是赵王爷的诡计。但他没有反抗,他知道,现在还不是时候。他平静地对沈统领说道:“沈统领,劳烦你护送谢姑娘回府。”
沈统领深深地看了卫渊一眼,他知道,一场更大的风暴即将到来……他拱手道:“世子保重。”随后,他护着谢才女,消失在人群中。
卫渊转头看向陈先生,眼中闪过一丝决然:“先生,我们走吧。”
天牢阴冷潮湿,空气中弥漫着霉味和绝望的气息。卫渊盘膝而坐,看似平静的面容下,思绪却如潮水般翻涌。皇帝的举动在意料之中,却也打乱了他的部署。招募人才的据点如今门可罗雀,原先络绎不绝的人流消失殆尽,只剩下几个皇帝的眼线在附近徘徊,监视着一切。
陈先生眉头紧锁,来回踱步。“世子,如今形势严峻,我们必须另寻出路。皇帝的密探无孔不入,公开招募人才已不可行。”
卫渊明白陈先生的担忧,他也一直在思考对策。皇帝此举,无疑是想将他彻底孤立,断绝他与外界的联系。但他卫渊岂是轻易认输之人?“先生所言极是,我们必须另辟蹊径。”
此时,牢房外传来一阵轻微的脚步声,一个狱卒走了进来,递给卫渊一封信。信封上没有署名,只有淡淡的梅花香气。卫渊打开信,娟秀的字迹映入眼帘,是谢才女。信中,谢才女详细分析了目前的局势,并提出了一个大胆的建议:利用民间的集会和诗会等活动,宣传建国理念。这些场合通常不会引起皇帝密探的注意,而且更容易接触到各行各业的人才。
卫渊看完信,眼中闪过一丝亮光。谢才女的想法与他不谋而合,民间集会确实是一个绝佳的突破口。他立刻提笔回信,表示赞同谢才女的建议,并详细安排了接下来的行动计划。
数日后,京城最大的酒楼“醉仙楼”张灯结彩,宾客云集。一场盛大的诗会即将在此举行。诗会的消息早已传遍京城,吸引了众多文人墨客前来参与。其中,不乏一些隐居的贤才和对朝廷不满的官员。
卫渊一身儒雅的青衫,手持折扇,低调地出现在诗会现场。他并未表明身份,而是以一个普通文人的身份参与其中。陈先生则扮作他的书童,寸步不离地跟随在他身边。
诗会开始,文人们纷纷吟诗作对,气氛热烈。卫渊也即兴赋诗一首,诗中暗含了他的建国理念,却又不露痕迹,引得众人纷纷称赞。
在诗会间隙,卫渊有意结识了一些有识之士,并巧妙地向他们透露了自己的想法。这些人中,有精通农耕水利的专家,有擅长商业经营的奇才,还有熟读兵法的军事人才。他们对卫渊的建国理念深感兴趣,纷纷表示愿意追随他,共同创建一个新的时代。
夜幕降临,诗会接近尾声。卫渊走到窗边,望着满天繁星,心中充满了希望。他知道,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他的建国理念,就像一颗种子,已经播撒在了人们的心中,终将生根发芽,茁壮成长。
这时,陈先生走到他身边,低声说道:“世子,赵王爷派人来了……”
陈先生话音未落,几个彪形大汉便气势汹汹地闯入醉仙楼,直奔卫渊而来。他们身着普通百姓的服饰,却掩盖不住身上那股杀气。为首一人满脸横肉,手里提着一把明晃晃的钢刀,恶狠狠地瞪着卫渊,叫嚣道:“什么狗屁建国理念,简直是痴人说梦!识相的,就赶紧滚出京城,否则别怪我们不客气!”
醉仙楼内原本热闹的场面顿时安静下来,众人纷纷退避三舍,生怕被卷入这场突如其来的冲突。卫渊却神色不变,依旧保持着那份从容的微笑。他轻轻摇动着手中的折扇,目光扫过这几个不速之客,淡淡地说道:“诸位如此激动,莫非是害怕我的建国理念威胁到你们的利益?”
“少废话!”为首的大汉怒吼一声,举起钢刀便要向卫渊砍来。
千钧一发之际,一道身影如闪电般冲出,挡在了卫渊面前。“大胆!竟敢在此行凶伤人!”来人正是沈统领,他身穿铠甲,手持长剑,威风凛凛。
沈统领的出现,让在场的所有人都感到意外。谁都知道,沈统领是皇帝的心腹,负责监视卫渊的一举一动。但他此刻却出手保护卫渊,这究竟是怎么回事?
“沈统领,你这是何意?”为首的大汉显然也有些意外,语气中带着一丝忌惮。
“奉皇上之命,保护卫国公世子安全。”沈统领语气冰冷,目光如炬。
“皇上?皇上会保护这个……”大汉还想说什么,却被沈统领打断。
“皇上的心思,岂是你能揣测的?”沈统领语气中带着一丝警告。
大汉见沈统领态度坚决,知道今天是讨不到好处了,只得悻悻地带着手下离开。
这场风波来得快,去得也快。醉仙楼内再次恢复了平静,但众人的心中却充满了疑惑。沈统领的行为,究竟是皇帝的授意,还是他自己的决定?
卫渊不动声色地向沈统领投去一个感激的眼神,然后继续与周围的文人墨客交谈。他刚才的演讲被打断,但他并不气馁,他知道,他的建国理念已经深入人心,不会被轻易抹去。他提到了现代的教育体系,强调“有学上,上好学”的重要性,并提出要打破世家垄断教育资源的局面,让更多的人有机会接受教育,为国家培养更多的人才。他还提到了公平的选拔制度,主张“能者上,庸者下”,打破世袭制和门阀制度的束缚,让真正有能力的人有机会为国家效力。这些理念,对于饱受世家门阀压迫的普通百姓来说,无疑是巨大的希望。
在接下来的时间里,卫渊继续与众人畅谈,将他的建国理念娓娓道来。他谈到了经济发展,谈到了社会公平,谈到了国家富强,他的每一句话都充满了智慧和远见,深深地感染着在场的所有人。
夜深了,诗会也结束了。卫渊在陈先生的陪同下,离开了醉仙楼。路上,陈先生忍不住问道:“世子,沈统领为何会突然出现?”
卫渊嘴角露出一丝神秘的微笑,说道:“或许,他也被我的建国理念所吸引了吧。”
马车缓缓行驶在夜色中,卫渊闭上眼睛,脑海中浮现出那些渴望改变现状的眼神。他知道,他的道路还很漫长,但他并不孤单。
“陈先生,”卫渊突然睁开眼睛,语气坚定,“是时候开始挑选我们建国的核心团队了……”
醉仙楼事件后,卫渊府邸的门槛几乎被踏破。络绎不绝的拜帖如雪片般飞来,其中不乏饱学之士、能工巧匠,甚至一些低级官员也暗中递上投名状。卫渊明白,这些人都是被他的“新世界”所吸引,渴望在即将到来的变革中占据一席之地。
他与陈先生闭门谢客数日,仔细筛选着这些毛遂自荐的人才。卫渊深知,建国之初,团队的质量远比数量重要。他需要的是忠诚、有能力,并且认同他理念的人。
“陈先生,你看这位谢才女如何?”卫渊指着桌上一封娟秀的信笺,信中阐述了对卫渊建国理念的深刻理解,并表达了愿意为其效力的决心。
陈先生捋着胡须,沉吟片刻:“谢家是江南望族,其父谢安石更是当朝礼部尚书,此女才华横溢,却因女子身份受困于闺阁之中。若能得她相助,必然能为世子在江南地区打开局面。”
“只是……”陈先生话锋一转,“谢家与皇室关系密切,恐怕会从中作梗。”
卫渊眼中闪过一丝精光:“越是如此,越要将她争取过来。女子又如何?巾帼不让须眉,我就是要打破这世俗的偏见!”他提笔在谢才女的信笺上批复了一个“可”字。
与此同时,皇宫之中,皇帝正听着赵王爷的汇报,脸色阴沉得可怕。“一群趋炎附势的小人!卫渊不过是个纨绔子弟,竟敢蛊惑人心,妄图……”
赵王爷躬身道:“陛下,卫渊的建国之说,已在京城引起轩然大波。长此以往,恐生变故啊!”
皇帝眼中闪过一丝狠厉:“朕绝不会允许任何人威胁到我的皇位!传令下去,加强对卫渊的监视,一旦发现他有异动,立刻……”他做了个抹脖子的动作。
卫渊并非毫无察觉。他注意到府邸周围多了许多形迹可疑的人,府内的仆人也变得谨小慎微,甚至连陈先生的脸色也比往日凝重了许多。
“看来,皇帝已经开始有所行动了。”卫渊放下手中的兵书,语气平静得有些可怕。
陈先生担忧道:“世子,我们如今羽翼未丰,不宜与朝廷正面冲突。”
卫渊走到窗前,望着远处巍峨的皇宫,嘴角勾起一抹冷笑:“正面对抗?我何时说过要这么做了?”他转身看向陈先生,“陈先生,你说这南北朝时期,除了战乱频发,还有什么特点?”
陈先生略一思索:“南北朝时期,商业凋敝,民生困苦,各地藩王割据,政令不通……”
卫渊打断了他的话:“正是如此!物资匮乏,才是我们最大的难题。与其在京城与皇帝争夺,不如另辟蹊径,寻找新的资源来源。”
陈先生眼中一亮:“世子是想……”
卫渊走到地图前,手指指向几个偏远地区:“这些地方远离京城,物产丰富,却因交通不便,少受朝廷管控。我们何不……”他顿了顿,目光中闪烁着精光,“从这些地方入手呢?”
(https://www.24kxs.net/book/3630/3630076/14462687.html)
1秒记住24K小说网:www.24kxs.net。手机版阅读网址:m.24kxs.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