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八十二章 乱世
自从蜀山派建立之后,天下的佛道两家都逐渐平静了下来。
佛门开始一心一意的在北方传道弘法,道门也在南方发扬光大。
两家开始互不干涉,且互不相侵。
此时的华夏南北,仍旧处于政权频繁更替的时代。
在南方,晋国在淝水之战后,相继爆发了孙恩、卢偱起义,晋国国力被极大削弱。
孙恩、卢偱之乱被平定后,又在元兴二年,爆发了桓玄之乱。
桓玄率军攻入建康,篡晋建楚,桓玄称帝后为了消除隐患,瓦解北府兵,大力剿杀北府旧将,北府军几乎遭到灭顶之灾。
这个北府军,就是当年在淝水之战大败秦军的军队。
当年孙恩乃是道门弟子,但却聚众起义,不仅攻下了大批城市,还杀死了王凝之等一干晋国重臣。
这其中王凝之不仅被杀,就连他的儿子也被残杀。
谢道韫一介女流,亲提刀剑与叛军搏杀,而孙恩更是当着她的面,杀害了她与王凝之的儿女、孙辈。
谢道韫亲眼看着儿孙死在自己面前,死死地抱着唯一的外孙与叛军周旋。
后来孙恩看到一个女子都能如此刚烈,便命人放了谢道韫,不再为难她。
谢道韫对孙恩道:“我全家已经死在你的手上,就剩这一个外孙,你若要放我,就把我们一起放了,否则就将我们一起杀了吧。”
孙恩最后将谢道韫和她那个尚在襁褓之中的外孙放了,谢道韫被孙恩放走之后,连夜赶到了太一观求见桓恕。
在谢道韫见到桓恕后,将孙恩的叛乱朝廷、纵兵杀戮的事情告诉了桓恕。
桓恕听后,当时就陷入了沉思。
这孙恩虽然是道门弟子,但他的信仰比较特殊。
他不是现下道门所传的任何一种道义,而是当年的五斗米道。
五斗米道,也叫天师道,也可以说成是正一道。
但无论现在的天师道还是正一道,都已经不再具有当年五斗米道的性质了。
五斗米道和太平道一样,教义都是非常极端的,一言不合就要聚众造反。
但五斗米道和太平道都属于道门,而且其教义本就如此。
想到这里,桓恕便请来了龙虎山的张盛、以及南方如今各大宫观的道门修士讨论此事。
后来众人达成一致,孙恩之乱必须平定。
太平道与五斗米道的教义从此要被抹除,道门要的是传道弘法,而不是给百姓带来祸乱。
而且如果再任由太平道与五斗米道传播下去,以后的历代君王都要封禁道教了。
所以由龙虎山天师府出面,协助晋国镇压了孙恩,后来又镇压了孙恩的妹夫卢偱领导的叛乱。
孙恩与卢偱被周处抓进了雷峰塔中关押,期限未定。
雷峰塔从太衍一开始想要建造的时候,就不是专门针对某一类人的。
不仅仅是用来镇压妖魔,更是用来镇压佛门、道门那些不守规矩,肆意妄为的弟子的。
孙恩、卢偱之乱平定,谢道韫了却心头一件大事,后来带着外孙隐居起来,闲时为周围百姓家的孩子教书,在周围获得了极大的美名和敬仰。
后来桓玄灭了晋国,称帝之后,又想起了孙恩、卢偱之乱。
他认为,道门现在的势力过于庞大,所以是一个极为不稳定的因素。
桓玄思来想去,决定在全国范围内限制道门的传播。
但是桓玄前脚刚下决定,还没有公布,这件事就从他宫内传了出来,迅速传到了那些道门修士的耳中。
桓玄自从瓦解北府兵,剿杀大批北府旧将,在整个朝中极为不得人心。
但他偏偏灭晋称帝,而且还留用了晋国当年大部分的旧臣。
所以一些大臣根本心就不在桓玄这里,当桓玄想要禁止道门的时候,那些大臣立刻通风报信,将这件事提前报给了道门修士。
最先知道的是太一观和天师府,桓恕听说此事后,只是淡淡一笑。
当张盛带着青冥道长、尘禹道长、琉霜道长、至元道长、溯星道长等一众道门大修来到太一观的时候,桓恕心中已经有了主意。
“桓玄此人太过狂妄,竟扬言要禁绝道门。”众人在玉清大殿落座后,至元道长首先便开口说道。
琉霜道长一身金霞仙裙,头戴玉簪流苏,只见她面色冰冷地道:“当初若不是我道门在淝水打退了佛门,岂能有他的今日?”
众人纷纷对桓玄进行了指责和批评,只有张盛与桓恕始终不发一言。
等众人火气散后,纷纷将目光投向了桓恕与张盛。
“不知观主和天师如何看待此事?”众人开口问道。
桓恕与张盛对视一眼,桓恕问道:“天师作何想法?”
张盛道:“桓玄为人残暴,能力低微,且生性酷烈,不配享天子大位。”
“嗯!”
“对!”
“天师说得对。”
众人纷纷赞同道。
桓恕淡淡一笑,看着众人说道:“既然如此,那这件事就交给贫道了。”
...
等道门众修从太一观回去之后,纷纷发动了自己在朝廷中的人脉势力。
当桓玄早朝时提出要禁绝道门的时候,遭到了朝中大部分大臣的一致反对。
桓玄脸色一变,他没想到自己登基的第一道政令便遭到了大部分人的反对。
当即桓玄的怒火就上来了,不过还没等他发火,那些大臣就说道:“陛下,这禁绝道门说起来容易,但也不是马上就能禁绝的。”
“是啊,陛下,道门如今深得南方百姓信仰。若是操之过急,恐怕会引发民怨。”
“陛下,此事需从长计议,一步一步地来,否则恐怕会有大祸。”
大臣们你一眼我一语,说的桓玄立刻就没了主意。
因为这些大臣反对的不是禁绝道门,而是反对盲目的禁止,因为这样一来很有可能再次引发一场孙恩、卢偱那样的祸乱。
最终,桓玄还是采取了这些大臣们的意见,于是他命令大臣们开始就如何一步一步的在民间禁止道门进行探讨。
大臣们满口应下,但转头就拖延起来。
而桓恕这边,他在经过三日的寻找之后,终于在京口找到了他要找的人,刘裕。
刘裕,字德舆,小名寄奴。
幼年家境贫苦,年轻的时候以耕地为业,兼做樵夫、渔夫以及卖履的小贩。
由于一向贫穷,经常遭乡里人的贱视,当时的人大多都不赏识他。
刘裕生活的时期,晋国朝政已腐朽不堪,地方藩镇林立,百姓负担极其沉重。
后来刘裕从军,最初加入的是孙无终的部队,再后来作战勇敢,屡立战功,当了孙无终麾下的一名司马,成为北府军的一位下级军官。
隆安三年,孙恩起兵反晋,朝廷官军几乎被孙恩的义军全面击溃,只有刘裕率军迎敌,身先士卒,屡次克敌制胜,以少胜多,收编义军,屡立大功。
并且在天师府的帮助下,不到两年就全面击溃孙恩的数十万叛军,迫使孙恩投海遁走,最后被周处擒住。
当时的北府诸将都纵兵暴掠,涂炭百姓,唯独刘裕治军整肃,法纪严明,深得民心。
元兴二年,桓玄攻入建康,篡晋建楚,同时瓦解北府兵,大力剿杀北府旧将,北府军几乎遭到灭顶之灾。
次年,刘裕率北府军残余兵将一万七千余人,屯驻在京口,以抵抗桓玄的迫害。
这一天,刘裕正在大帐中与部下商议,如何反抗桓玄。
正说到整顿兵马之时,账外忽然有人来报:“启禀将军,账外有一道人。此人仙风凛凛,气质不俗,说要求见将军。”
“道人?”刘裕眉头一皱。
身旁有人提醒道:“莫不是孙恩旧部?”
刘裕冷哼一声,对兵士道:“不见,让他回去吧。”
兵士依旧跪在那里不走,刘裕问道:“为何还不领命?”
兵士说道:“将军,那道人并非孙恩旧部,他说...”
“他说什么?”刘裕问道。
兵士道:“他说他是太一观的观主,桓恕。”
刘裕等人闻言,顷刻间脸色大变,随后倏然站起身来,他目光快速闪动,并且对兵士说道:“快请!快请!”。
紧接着又说道:“慢...我要亲自去迎接。”
(https://www.24kxs.net/book/1768/1768714/508919217.html)
1秒记住24K小说网:www.24kxs.net。手机版阅读网址:m.24kxs.net